5月7日下午,老师和孩子们开始返回学堂了,我的记录就要开始忙碌了。
我的记录
孟母堂这学期开始有分班,分班的基本原则是: 6岁以下的孩子安排在小班,男女生同班;6岁以上的孩子安排在大班,分男生班和女生班,男生班又根据年龄和读经进度的不同分成两个班。
孟母堂之男生班
带班老师:董老师、胡老师、李老师;阿姨:沈阿姨等两个。
以下是5月7日了解到的部分孩子的情况。
辉,6岁,来自上海,2007年2月25日进入孟母堂
据说这孩子每年仅医药费就要3、4万元。已经来孟母堂两个月了。刚来孟母堂的前两周,还在服中药,后来完全停止用药。被阿姨称为来孟母堂得好处最多的孩子。阿姨说,这孩子一直在服药,而在家里一直是不吃菜的,刚来学堂的时候也是不吃。老师便看着他,要求他把饭菜吃完才可以离开餐厅,第一天就从12点看到1:45分,“不吃完不能走”(如果在家里,估计孩子早哭了),董老师说一开始就要先定好规范。因为第一天就给孩子下了规定,孩子也很快就习惯了。刚开始10多个男孩子一起吃饭,不是很好管,掉饭粒啦,不吃菜啦。后来作了统一规范:不可以不吃完,但是有特例的允许事先声明,比如有人不吃肥肉的,不吃香菇的,阿姨装饭菜的时候就不会装给他,一旦装碗里了就要吃完。因为要分成好几桌用餐,老师就设立的“文明桌” 的评比活动,孩子之间就会互相提醒,慢慢地用餐习惯都规范了。
在家就已经读完《大学》,来学堂之后到目前,《中庸》读完,并且背到第19段,《论语》读完前两篇,学而第一已经背完,为政第二已经读了100多遍了,还没有尝试全篇背诵。英文《仲夏夜之梦》读到第4段,背到第3段。
箫,6岁,来自上海,2007年2月25日进入孟母堂
这孩子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好强,但是恒心不足。曾经离家出走,来孟母堂以后也出走过。那次出走,思羽的爸爸(当时的一个老师)觉得当次就要“治好”他,“你要走?可以,把你自己的东西都带上吧。”老师帮他收拾了所有的书本,衣服,录音机,球拍,很多东西,然后就看着他走。一直走了很久、很远,老师一看,这样下去也不对啊,最后给孩子一个台阶说:“不对呀,你好象走错方向了啊”,这孩子就说“那该往什么方向走啊?”陈老师就给他指了个(回孟母堂的)方向,这孩子也就顺着台阶回来了。回到孟母堂以后,董老师就开始做工作了,“你为什么要走啊,你想做什么呢?”——他读书的时候一直就想着要理解,可是又理解不了就很着急,提出不读了,要求去折纸。老师根据他的心理,就让他折纸去,连续折了一周多,故意不让他读书,让他折纸折个够,折得都烦了。一周当中,他不想折纸的时候,老师就让他去照镜子(反省),几个老师轮流给他做工作,给他讲老师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别人离家出走的故事,告诉他离家出走的种种危险,告诉他家长、老师是多么地担心……要消除孩子离家出走的心。
一周以后,孩子折纸也腻了,又看见别的孩子读书背书都很快,心里面也急。后来老师又给他一个台阶:“你自己说吧,接下来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折纸,一条是读书,你愿意选择哪个呢?老师尊重你的意思,但是一旦你选择了,就不能再悔改了。”孩子马上表态选择读书。当他再想问文章意思的时候,老师故意挫挫他的锐气:“原来你也还不是真的很聪明啊,聪明的孩子一读就懂了,都不用再问了”,孩子一愣,想想也对,老师再趁机教导他,读经典应当先安心多读多背,可以暂时不管文章的意思。
后来,这孩子(出走的心)也有反复发作的征兆。但再次“出走”的时候,老师看见了,就笑着跟他说:“哎呀,朋友,又去散步啊?怎么不叫上我一起去呢?”然后陪他在小区内走一圈,既让他适当放松一下情绪,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孩子再后来到现在一直没有再“出走”了。
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作为私塾老师,要细致得像妈妈一样,善于观察,并且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本段有录音记录)
远,10岁,2007年2月25日来孟母堂
可能自小外婆比较疼爱。来孟母堂时孩子表现的情况是很没有定力,比较躁动。初次离开父母,前三天晚上睡觉时就不停地哭,这样既对他自己不好,也会影响其他孩子休息啊。第四天老师要将他调到老师的房间去睡,孩子说“老师,我还是不去了。还是留在这个房间睡比较好吧”,董老师说“可以啊。既然是你‘要求’留下来的,我就有条件啦,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不要哭,可不可以?”从第四天晚上开始,孩子就没有再哭了。后来向孩子爸爸了解到孩子幼年时的情况,知道孩子妈妈不在以后,一直都是外婆带着的,没有离开过家人。
一个月以后,孩子的爸爸反馈给老师说,孩子回家以后有了改变,以前很没有“定力”,是不肯读书的,现在变成能坐得住,也愿意读书,他读了《读者》以后,并且能口头表达一些了,虽然表达得不是很好,已经让人欣慰了。原先是爸爸很支持这种教育。看到孩子变化以后,后来外公也支持,外婆也开心地认同了。
《论语》读到“雍也第六”,背完《大学》《中庸》,目前正在连背;英文《仲夏夜之梦》读到第7段,背完前2段。
han,9岁,陕西宝鸡,2月25日来孟。
[这个孩子后来已经被劝退,因事例典型,董老师还是给我介绍了这个事例,出于保护孩子和家庭,此处不写名字]
这个孩子是由妈妈从家里偷出来送到孟母堂的。妈妈没有和家人商量送孩子上学堂的事。过了不久,孩子的父亲找到了孟母堂。爸爸说要把孩子带回去,妈妈跟孩子说:“你要回去的话你就完了”,孩子左右为难,夫妻之间争论很大:一个说孩子不回去就要拿砖砸自己的头,撞墙;一个说孩子要是回去自己就去跳河。经老师劝说,让他们不要在孟母堂、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可以找一个地方冷静地商量,事情才没有闹得更大。后来父亲观看孟母堂的教学之后,态度略有改变,他并不是反对私塾教育,但是对于妻子偷偷将孩子送出来的行为表示“非常不满”。没几天,孩子的爷爷奶奶、大姨都来了,看了孟母堂之后,决定让孩子读四个月试试看。
孩子在孟母堂大概一个多月,很善于坦然地说谎进行自我保护,并且表现出其他的一些不良的行为,老师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去改变孩子。但是有些问题不是学堂所能解决的了,孟母堂老师们商量之后,最后只能让孩子的母亲将孩子接回家去。
对于更多的细节,董老师没有说更多,只是补充道:对于孩子的教育,家庭一定要尽早就抓好,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别的机构无法替代的,行为和性格的培养小的时候没有注意好,到孩子长大了就很难弥补和修正的。[有录音]
董老师录音:如何进行识字和阅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