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凭打天下的巨星——华罗庚

【字体: 字体颜色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初中文凭打天下的巨星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191011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市。

●14岁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因家庭贫困辍学,回乡后刻苦自学。

●1930年被清华大学特聘为助理员,后破例任助教、讲师。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后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被聘为普林斯顿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德等国科学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和教育多个领域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在他满腔热忱的关怀和培养下,涌现了王元、陈景润、吴文俊等一批世界级的数学家,影响了几代学人,形成了生机蓬勃的中国数学学派,筑就了一个数学强国的阵营。

华罗庚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家行列最杰出的代表。国际上以他命名的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布劳威尔-嘉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等。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赞誉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一、           跟大师较劲  同老师顶牛

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我们知道,“贪玩”倒不是华罗庚的本意,“逃学”的主要原因是他小时候的爱好不在算学而在国文。

他的国文是很棒的。有一天,国文老师要学生们认真阅读胡适《尝试集》中的作品,并写出心得体会。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无不满口赞美胡适以讨老师欢心换得好评和高分,只有华罗庚一声不吭地托着腮帮子沉思。老师询问为什么,他照直回答:“‘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老师惊讶地呵斥:“文学大师会有逻辑混乱吗?”

胡适(字适之)是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他大力宣传民主、科学,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文学,起了倡导和推动作用。胡适提倡白话文,是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者之一。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并主张凡事要“尝试”,所以把南宋大诗人陆游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改为“自古成功在尝试”,并以“尝试”作书名,还特地加了这个“诗序”作为说明:“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看着脸色难看的老师,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句意是一试就成功的没有的;第四句中的“尝试”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成功尝试,句意是说没有经过尝试哪会获得成功呢?两个概念不同,各有各的道理。胡适先生不该混淆概念,否定别人。

旧波未平,新浪又起。这一天,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周公诛管蔡论”。题目中说的是周朝初期曾经发生的故事:周武王因病去世,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史称成王),这位小国王年仅13岁,这样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理政事。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眼瞧着周公旦代行天子职务,心里很不服气,就伙同武庚等一起造反,结果失败了,被周公旦处死。

一般地说,就这样的历史故事命题作文,一般人的写法都是顺着历史既定的说法,骂管叔鲜、蔡叔度作乱,赞扬周公旦平乱有功。但华罗庚没这样做“顺水文章”,却说了周公旦的“坏话”。这下可把老师惹火了,责骂他“污蔑圣人”。面对这样的历史成见和武断专横的批评,华罗庚心里很是不服,忍了忍,想了想,“老师是需要尊敬的,但道理还是要说明白的。”于是就跟老师讨论:倘若老师只许赞颂周公旦,那题目就应当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是“论”,那就应允许学生自由“议论”,允许有不同写法、不同说法。是啊,他说入情入理。老师沉默了,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学生。

多么有趣,20多年后,这位老师跟出了名的华罗庚当面倾吐了肺腑之言:“我早就看出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二、痴迷于数学  困境中拼搏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千里马刚奋蹄,又幸运地遇到了“伯乐”。新任数学老师王维克认定华罗庚是个富有天才资质的数学苗子,便有心个别指导,这更使得华罗庚信心百倍,刻苦钻研。不但数学这一科名列前茅,其他学科成绩也都领先,被老师们夸为全才。可惜王老师只教了一年,就往法国留学去了。

更可惜的是这位聪明的学生,当初初中毕业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正奋发前进时,家里遭了火灾。华罗庚的父亲叫华瑞栋(字祥发),人称“华老祥”。华老祥13岁当学徒,学做生意,非常精明能干,后来自己开小店,规模渐大,扩展到几间门面,却不幸遭了火灾,烧个干净。他收拾残局,在金坛“清河桥”东侧开了个号为“乾生泰”的小店,主要是代卖棉花,从中拿点佣金,顺便卖点棉线、火柴、蜡烛、香烟之类日用杂货。

这场大火烧掉了华老祥的生意场,也破灭了华罗庚的求学梦。华罗庚辍学回家后,成天在那间小店里协助父亲忙进忙出。已经爱上数学的他告诫自己:“绝不能这样沉沦下去!”于是,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数学,白天数铜钱,晚上算习题,抱着王老师留下的几本数学书,入迷如痴,有时怠慢了顾客,有时忘记了记账、收钱。有一次他终于把父亲惹火了,老头子把那一大堆演算稿和书籍撕的撕、烧的烧,急得华罗庚抱着破书和残稿满屋子团团转。

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刻,王维克老师学成回国,受聘为金坛中学校长,乐得华罗庚如得救星。王校长得知华罗庚这几年在困境中苦苦奋斗的情况后,非常同情他,也非常器重他,把他当做人才特聘到学校当勤杂工兼会计。后来,学校开补习班,又聘他当教员。18岁的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竟当上了中学教员,许多人怀疑华罗庚的能力,担心会误了学生。于是,一班士绅和学校的部分教师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校长,“任用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便成了王校长的“十大罪状之一”。虽然教育局长是个很明事的人,没有处罚王校长,但王校长终究不堪排挤,只好叹息着拂袖而去。

王校长一走,华罗庚便去了依靠,再次陷入困境,而且是灾难接踵而来:一是一直多病的母亲巢性清,这回又染新病,不幸去世了;二是他自身得了可怕的伤寒病和可恶的关节痛,心力交瘁,一躺就是半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老中医丢下这句沉甸甸的话,一甩手就走了。

华罗庚小的时候体质很差,父亲担心他这个独生儿子养不大,于是就用两个箩筐将他一扣(旧俗认为:“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让儿子“生根”,因此取名叫“箩根”,嘴上都叫他“罗罗”,上学后又立名“罗庚”,因为“罗”和“箩”、“庚”同“根”同音。但灾难还是降临了,父亲含泪叹息:“这孩子命苦啊!”但华罗庚不信这个邪,振作精神,咬牙吞药,顽强地跟病魔做斗争,竟奇迹般活了下来。遗憾的是他的左腿胯关节因骨膜粘连而僵硬,从此他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只要活着就不放弃数学。华罗庚拖着残腿,在白天艰难地奔波谋生,在晚上仍旧做着“数学梦”。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钻研,撰写数学论文投稿。一次次投出,一次次退稿。退稿信上,编辑不是说这个题目已被法国某个数学家解决了,就是说那项研究先有德国某个教授挑战,一次次给自己打气鼓劲。他是这校想的:我的研究与发现竟然跟国外数学名家不谋而合,说明自己水平不低,正是大有奔头啊。于是,他更加自信,一如既往地拼搏着、奋斗着。

 

三、雄鹰展翅飞  大鹏归国来

有志者事竟成。华罗庚的论文《六次方程算式之研究》、《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接连在当时中国的权威杂志《科学》上刊登了出来,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领导熊庆来和教授们,当得知他还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残疾青年时,无不大为震惊。为了扶植这个智慧与毅力超常的人才,他们立即做出决定:请他到清华来!

21岁的华罗庚拖着残腿来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立即被聘为助理员。他百般感激,更加勤奋,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不断发表。他的成功又得到嘉奖,先后被破格提升为助教、讲师,并受聘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研究员。几年后又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

华罗庚到了英国后,拜大数学家哈代教授为师。哈代已对他有所了解,特别器重这位年轻的数学天才,有天找他说:“如果你同意的话,可以在一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他微笑着摇头,毅然放弃得学位的良机,这让哈代大为感动,拍着他肩头惋惜地赞扬:“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人。”

华罗庚在英期间,不逛山水不上街,哪里也不去,集中精力研究当时的国际数学难题。两年间,他在苏、法、德、印度等国的数学刊物上发表了18篇论文,令数学界的同行刮目相看,他的智慧与能力,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两年后,28岁的华罗庚满载成就凯旋回国,被聘为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资源委员会委员。36岁时,他应爱因斯坦的邀请,赴美出席由各国数学家参加的研讨若干未决的数学问题讲学会。他的演讲连续产生轰动效应,极受美国学术界器重,先后被聘为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客座教授,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他的年薪高达一万美金,有关方面还特别给他配备小洋楼、汽车、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的奋斗计划在华罗庚心底拟就了。

194910月,新中国诞生了,华罗庚听到消息后激动无比,飞奔回家对妻子报喜:“拿酒来,拿酒来!”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迅速做好准备,借口去英国讲学,丢下汽车、洋房、金钱、地位,带领妻子和孩子登上邮船,绕道欧洲,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到香港。

他的赤子之心火红炽热,在香港公开了《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个人的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19502月,正处于学术生涯黄金时期的华罗庚从海外归来,成了爱国科学家的榜样。他的人生价值引导着他的人生道路出现了新的飞跃,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的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6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华罗庚(1910-1985年),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是近代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22年,毕业于金坛仁劬小学,进入金坛初中就读。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升高中,,为了生计,考进中华职业学校,学费虽免,但最后还是因无力筹措膳费而辍学,在家助其父经营小店。仍自学数学,并将数学视为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华罗庚在初中时遇见赏识其数学才能,进而用心引导、培养他的王维克、李月波老师。因此奠定华罗庚的数学基础。民国18年,王维克任金坛初中校长,请华罗庚当庶务员,翌年又请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员,王维克因此遭非议,忿辞校长职。华氏终未能教书,但仍刻苦自学钻研。并开始撰写数学论文向杂志社投稿。其成名作是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并因此一文章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赏识,聘其为该系图书馆助理员。当时清华数学系人才济济,熊庆来、杨武之、孙光远,外籍数学大师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温纳(norbert wiener)等均对华氏投以青睐,并给以重要的指导与帮助。

  民国22年,清华破格聘其为助教并教授微积分。民国24年,清华大学再次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教员。民国25年,因熊庆来的推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剑桥大学研究。民国27年,返国,至清华、北大、南开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清华三度打破制度,,聘其为清华的教授。

  联大时期华罗庚展开艰苦卓绝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和陈省身、许宝騄被称为数学系「三杰」。此期所写名著《堆垒素数论》,获教育部第一届学术审议会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爱因斯坦来函,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民国35年春,因苏联科学院之邀访苏;秋,又应普林斯顿大学之邀赴美访问,该校与伊利诺大学均愿给予高职衔、高待遇,但他毅然放弃,仍回清华授课。

  从此以后,他在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国际国内广泛的学术活动和科学知识普及的活动。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的一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因心脏病发,"光荣地死在科学讲坛的岗位上",享年74岁。

  华罗庚生前常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他刚进清大时如此,作助理员时如此,当教授,举世闻名之后都是一样。由此可知,天才都是从努力中得来的。而他为了节省公帑,公费保送英国剑桥时,并没修习博士学位,只作访问学者。因为他的公费只有二年,作访问学者,可以不受约束多读些数学。他的每篇论文都得个博士文凭是没问题的。所以当时剑桥名师哈地(g.h.hardy)说:"不希罕剑桥学位的东方人,华罗庚是第一人。"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 上一篇: 神童之父走过的路——张政
  • 下一篇: “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