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饮水思泉

【字体: 字体颜色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田晓红

 

说来惭愧,七十年代末参加高考进入大学中文系,四年之中接受了各种正规课程的教习,但是唯一留下的空白却是——中华原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深层意识和民族精神载体的《论语》、《孟子》、《老子》、《大学》、《中庸》等等著作,当时的我们却被有意地回避了,几乎没有触及。而这种空白,对于必须以优秀语言资源为学习典范的中文系学生来说也许是可悲的,恰如正在成长中的子女,被硬生生地与母亲隔离,汲取不到母乳的滋养一般,先天不足造成了很多莘莘学子难以弥补的基本素质的缺失。

新世纪初的2002年春天,中心的龚珮珮主任说起企业家李梦琳女士正在从事文化经典的推广活动,激发起了我的强烈好奇:这年月真还有值得不计功利投入心智与财力去传播的文化?

利用两次患病住院的机会,我潜心深入了武汉大方和绍南文化发行的各种经典原著,不料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竟如此地使我欣悦,并由衷地在我内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最熟悉的莫如:“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通常我们不正是以松柏的气节来勉励自己的吗?“为政以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那种对德政的殷殷呼唤何等地入心入耳啊!“贫*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祖先的时代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革故鼎新的创举,民为邦本的思想,兼容并包的气度,使我油然而生自省、自豪、自信、自强之情;恍然顿悟时时涌动在血脉之中的,不正是祖先留传下来的堂堂正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源头澄清了,我这个半百之人,痛感今后只有用有生之年把缺失的国学根基弥补起来,方能从国学经典中寻找人生的境界,胸怀天下,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其乐无穷。社会的昌盛让经典文化的传承逐步地明朗,我默默祈盼着正在振兴的国家,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先行,其言尔后从之”,《论语》的这句警语时时触动着我:如果经典给自己以巨大教益的话,为什么不从事推广传播,让更多的人得到精神的回归与滋养呢?当急功近利的世态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使他们苦于不能自拔的时候,中华民族祖先的大智慧无疑是人们心灵的鸡汤。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从行动上身体力行。首先将经典的传播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我曾经协助李梦琳女士将经典文化的读物无偿地分赠给各所开展经典教育的学校,通过李女士的牵线将北师大的郭齐家教授请到徐汇区教育学院,给教师们讲授经典文化,看到郭齐家教授坐在破旧的校车上一路颠簸,很乐意地来到基层宣讲,心里甚觉温暖。当我们得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德精神,曾经被联合国载入工作文件,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时,我在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

确实,没有比及早地让现在的学龄儿童接触经典更为重要的了。此后的六年间,只要有机会去学校交流,我总是建议老师们用公开课来展示经典文化的学习。徐汇区的逸夫小学、爱菊小学、田林四小;普陀区的明山小学、虹口区的广陵四小、杨浦的翔殷路小学、闵行的燎原实验小学,均有我与老师们一起设计展示的区级或市级的公开课。

不懈地探讨切磋,使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典文化教育观。我认为新世纪的儿童经典学习不应限于背读,还可以不拘一格,与时俱进,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比如成立小小国学社,开展诵读打擂台、对联仿作、游戏击掌背读、民间采访、亲子阅读等等。作为一个母语老师,理直气壮、责无旁贷、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宣讲国学已成了我的习惯,无论是正式课堂还是小记者或是昂立文化培训,只要属于我的讲台,我都会适时推出自己的招牌产品——东西方经典文化传授,并且全部制作成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每当讲授告一段落,还正式邀请家长一起来课堂观摩,让学员在思想和文化素质方面切实获得长足的进步。通过与语文教学的密切结合,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融汇,我对经典文化的传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不得不提的是自己这些年的摸索, 还得到不少前辈和同道中人的鼓励、指导。龚主任与李梦琳女士、施德明老师、杜寿武老师等都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我,每次展示他们几乎都一一到场,热情地加以评点,共同指导基层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与王财贵教授的交流,最大程度地改变了我原来认为没有文化基础的儿童学不了经典的观念,事实证明了儿童能够接受经典,而且先入为主的学习,能使之一生受益。我还主动与郭齐家教授、金林祥教授、傅佩荣教授沟通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源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我要说今天的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在走向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经典文化怎样融进当今的时代,让经典文化造福于更多的人,还有待于继续开掘,我将永不停步。

 

  • 上一篇: 我只是这样教学生
  • 下一篇: 给王教授的一封信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