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上海证券报 周兴维 先得营造乐于变革的环境

【字体: 字体颜色

先得营造乐于变革的环境

20060905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辛蕴甜、孟母堂追问下去

  现实又提供了两个鲜活的事例———

事例1:辛蕴甜,一个14岁女孩,以560分成绩考取黑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她从未进过正式学校,完全是家庭私塾培养出来的,父母就是她的老师。所以理论上辛蕴甜没有学历也就没有高考报名资格。她之所以能两次参加高考并最终被录取,与哈尔滨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估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特事特办分不开。

  事例2:孟母堂———外人称为私塾,创办人自称读书会只是把以前的一个孩子的家教,扩大到十几个孩子身上的一种家庭自主联合式教育,日前被上海教育部门叫停。孟母堂的教育宗旨是读经典、尊孔孟、颂莎翁、演数理;并教学生练瑜珈和游泳,课间播放经典音乐,不定期组织学生收看《三国演义》、《大长今》等。

  对这两个事例,众说纷纭,仁智相见。尤其是孟母堂,已成了一个公众话题,也引发了我关于风险、竞争与创新的一点思考。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动物世界与社会世界共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人类社会,竞争行为存在一个特殊的关于风险(risk)的意识形态,大体有三类:风险偏好者(risk-lover);风险中性者(risk-neutralism);风险厌恶者(risk-aversion)。大多数情况下,风险中性者会趋于风险厌恶者,因而人们对风险的心态基本上可归结为偏好和厌恶两种。对风险偏好者来说,他们决不会甘于既定资源系统的约束,他们会努力去发现、开辟、创造和利用新的资源。因为他们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内在冲动,有一种渴求不断进取的欲望,因而敢为人先。而对风险厌恶者来说,他们会认为既定的资源约束几乎是不可突破或改变的,因而他们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他们的最大冲动就是敢为人后。

  稍许留心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一粒风险的种子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有条件就会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一个爱风险的人不论成功与否,一有机会就能迎头而上利用新的资源;一个爱风险的民族不论艰难困苦,总能开辟出新的领域、光明的前途。爱风险,就可能避开竞争排除”———“弗里德曼假说,绕开正面冲突,避免死亡游戏;相反,保守的种子、保守的个人、保守的民族,却总会在一个既定的有限资源系统中展开激烈的角逐、较量,直至瓜分完原有资源,榨干一切收益和效用,甚至陷入无休止的自相残杀(经济学家们经常谈到的公地悲剧或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可见,同构性的过度竞争、无限竞争,不仅是无利有害的,而且往往危及竞争者自身的生存,因而是非理性的。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中国都是农本国家,密集的人口和土地的精耕细作与强本抑末之间恶性的相互依赖,会产生一种惰性:或弯腰弓背或安平乐道,除非万不得已,个体小农总是本能地厌恶风险,发明活动属凤毛麟角,创新冲动更闻所未闻。更严重的是这种惰性的制度化,因为封闭因为自大,导致近代中国最终被世界抛在了一边。讲农业是基础,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的城市居民,只需上溯三代就多半是乡民出身,如果上溯五代就绝大多数都是乡民出身。也就是说,个体小农文化的传统,不仅在乡村小径而且在城市大道、不仅在器物什件而且在文化思想、不仅在行为模式而且在认识观念、不仅在经济基础而且在上层建筑,处处都体现出强大的惯性力量。

  所以,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农民而是解放农民。只有如此,人们才能辨识自我,才能人尽其材,才能适应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需要。因为商品与货币在时空上的分离,市场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就产生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财会风险、人事风险、资本风险、政策风险乃至政治风险……所以,投身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要有风险精神,敢于正视风险、挑战风险,善于剖析风险、善于赢得风险,经得起风险的考验、经得起风险的打击。这样的精神,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对公司、企业,乃至对民族、国家,都是极其宝贵的。有了这样的精神,人们才会不怕竞争,并且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进而培育我们的竞争环境,启动我们民族的创新之源。

  辛蕴甜,这个幸运的小女孩———还有她的父母和哈尔滨教育部门及其公安部门,孟母堂,这个另类的教育体———还有它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上海教育部门,给了人们多重启示:在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中,对某种行为的价值评判并不取决于行为者自身;创新,需要毅力和技巧,需要智慧和谋略,更需要一个能够鼓励变革乐于接受(起码是能够容忍)变化的环境。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成长环境———谁阻碍了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


  • 上一篇: 9.09东方网 国学的内涵与形式
  • 下一篇: 9.04上海青年报 李向平 人的长大也要合法性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