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水方人 冷静看孟母堂

【字体: 字体颜色

 

2006-9-13 水方人
        
上海的私塾式学堂孟母堂见诸媒体报道以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赞扬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表态孟母堂的方式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宗旨,应予取缔。不久,国家教育部门也表态这种教学方式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不予支持。孟母堂負責人不服,准备诉诸法律。近来各地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这里不重复引用,这里谈点个人看了这些报道之后引发的感想,是报道中尚未涉及的。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有其客观的原因。  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人们开始有能力重新为传统文化的复苏"输血",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在无情地破坏着自己的传统。孟母堂的诞生,是源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影响整个教育的健康正常运转,而应试教育之所以欣欣向荣,由于应试教育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给学校、书商、出版社、以及某些部门带来前所未有的财源,榨取了家长们的血汗钱,剥夺了青少年业余自由发展个性的一切机会孟母堂正是个别家长们在这压力下企图为自己的孩子闯出一条健康成长道路的一种嘗試。之所以采取读经的方式,是出乎对传统儒学的一种再认同,以及对中华传统精英文化断裂的忧心,绝非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对当前中小学、大学教育的否定。譬如,他们除了读经书,还背诵莎士比亚原著,以适应全球化所需的双语人才,同时也学习一点基础的数理知识等。其重点是通过传统经书的诵读,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儿童从小培养成为待人接物、知书达礼的合格人才,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历史,从清末废私塾、兴学校开始,继之以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加上1960年代文革的破四旧,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等等,其所留下的后遗症,我们并没有认真进行总结、反省和和再认识, 教育部门之所以简单化地宣佈孟母堂为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是对传统文化断档、人文素质下滑缺乏再认识的必然反映。 
       
有意思的是,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并不一致,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在公开说: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孟母堂的出现,可视为民间自发的对文化断层所作的一种补救嘗試,但教育部门则把孟母堂视为违反义务教育法,要给予取缔。这让人觉得在文化和教育部门之间,无所适从。    
        
不要多作抽象的分析,举些实例,或许有助于清醒我们的头脑。
       
蔡元培在清末24岁时中进士, 26岁升即补翰林院编修。却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其对北京大学奠基性的发展和成就,何以至今仍有人不断地怀念他?很简单,因为他倡导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兼收并蓄,以及不拘一格引人才等,很快把北大办成中国最成功的一流大学,不象今天的北大,各方面的意见纷纷,以致后人还不断地怀念他。可是蔡元培却是典型的私塾儿童出身,他读过的经书远非现今孟母堂所能比拟。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且与现代混同,若有人推薦他出任现在的北大校长,恐怕会被人笑掉牙齿。五四那一辈著名人士如马一浮、鲁迅、郭沫若、胡适、林语堂都是废科举、兴学堂之前从私塾里出身的。按现在的鉴定,属于违反国家义务教育培养的不合格儿童!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 他一贯秉承孔家传统,重视文化修养,不参与政治,儿子七八岁时就要他背诵《论语》,目前11岁的儿子已经能够背诵整部《论语》了。孔庆东认为小朋友背诵文言文,不一定明白其中道理,但是对他们往后的人生可说终生受用。在目前这个读图时代里,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读书,包括通过启发学生去读经典。孔庆东是在自己家里教自己的儿子读《论语》,其性质和孟母堂的读经类似,只不过他是个体户,不是私塾,不知道按教育部门的标准,是否也属违反义务教育法?
        
我们的贴邻韩国,深受中国儒家教育的熏陶,由于韩国没有如中国那样经历推翻满清,建立中华的激烈变革,也没有经历如中国那样的文化大革命,所以儒学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韩国有序地继承。韩国人痛恨清朝,认为满清彻底破坏了传统儒学,他们一直保留明代的儒学包括衣冠礼仪。文革后当山东首次恢复祭孔大典时,曲阜这个孔子故里对有关祭孔的一系列衣冠礼服,祭祀仪式等都已失传,靠向韩国引进参考学习的,否则,恐怕只好象电视剧里那样胡编乱造了。
      
这还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韩国现在还保留完整的儿童读经教育,包括偏僻的乡村儿童在內。韩国有一座专业的儒教大学成均馆,其地位与国家其他的精英大学并立,政界和企业界都推崇儒家,三星集团每年都向成均馆提供上千万的资金,认为这是集团的莫大荣誉。
       
韩国的钞票面额分10 000 元、5000 千元和1000 元三种,10 000 元鈔印有朝鲜历史上最兴旺的李朝世忠大王(13971450)人像,紀念世忠大王组织了一批学者创造了朝鲜文字,此前一直使用汉字。5000 元和1000元钞票的人像分别是李律古(15361584)和李退溪(15011570),二李都是朝鮮历史上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都崇拜中国朱熹的理学。1000 元钞票的正面背景为孔庙。最近一则报道说,韩国召开的一次国际儒学讨论会上,一位韩国学者和美籍杜维明教授就儒学问题进行辩论,这位韩国学者说儒家的正统在韩国,不在中国,并拿出一张韓国1000 元面额的钞票给杜看,意思是如果儒学正统在中国,为什么中国的鈔票上没有孔庙和孔子的人像?这个诘问虽然片面,却令人深思。的确,要设想中国的人民币印上孔庙或孔子的形象,在目前情况下还属匪夷所思的构想。
       
韩国自1945年二战后从日本统治下独立出来,只不过三十来年,其经济建设成就即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人自己总结,认为与儒家思想的熏陶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样的儒学,为什么在韩国现代化中认为有指导作用?在中国则被视为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我们现在正面临一种奇怪的现实:一方面教育部曽宣布,今后每年将花费大约2000多万美元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并要在2010年在全球建成100家孔子学院。一些著名的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专门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一旦看到上海出现小小一个20来名儿童的孟母堂,竟然如洪水猛兽般立即宣布为非法,比任何惩治腐败案件都来得快速俐落。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终身大事,正如种树要从育苖开始一样,家庭和小学教育是培育壮苖的关键时期,十来岁之前的教育是否良好,关系长大后的成长和成才。家庭和小学教育的成败影响在短期的一二年內是看不出来的,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逐渐明朗起来。 所以教育部门对于这种民间自发的孟母堂,应该抱着关心的态度,组织必要的人力如大学里的教育历史、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等,对它的教学活动,进行細緻的客观的跟踪观察,分阶段总结它的经验教训。要一直跟踪到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为止,并且要求中小学的领导继续对这些学生的档案作详细的纪录,这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科学资料,它关系到对传统儒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再认识和再评估,可以对五四以来徹底否定孔家店的后果进行科学的鉴定,并据以为证明孟母堂之类的私塾是否有或没有推广的价值。我们的擅长是未卜先知,对于新生的孟母堂,简单化地用一句违反义务教育、应予取缔便解决问题了,但我们提倡的口号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近一篇特别报道告诉我们,孟母堂只是形式之一,另外还有人采用更灵活、复盖面更广些的做法。如广州华南师大附中的一位七十七岁高龄的离休教师郑千一,她自编十余套经典通读教材,拖着病躯,自费奔走于广州、深圳、北京、湖南、甘肅等十一个省市的中小学,幼儿园巡迴讲读,普遍受到欢迎,被大家暱称为国学老太太
      
郑千一的做法是每到一所中学只要求给她每天读经15分钟的教育,这并不影响师生的正常教学。广东石牌社区113中学同意她这个试点要求,以2002级(6)班作试点,每天15分钟,两年下来,从《大学》、《老子》、一路读到《论语》、《孟子》。班主任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德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毕业时全班送给郑老师一副感谢的对联。
      
郑千一又进一步设想,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诵读,她在石牌村试点一年多的結果表明,即使村里一些有世仇的家长,因为读经活动在一起,彼此慢慢和解了。村风也开始变了,过去经常有家长駡老师的,现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变好了。村里打麻将、买六合彩的人减少了。郑千一又嘗試到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推广读经,一开始,少管所的孩子们听课时都心不在意,郑千一给孩子们讲汉字的意义,说仁是两人一起,要互相照顾,互爱互助的道理,与孩子们一起诵读《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讲完一课后,便有一些孩子拉着她的手,不舍地说:奶奶,你什么时候再来?讲课结束时,全体孩子们都起立,唱歌为她送行。(详见《南方周末》(06824))。
         
郑千一的行动令我们肃然起敬,她已经给当前应试教育提供另一种提高少年兒童素质教学的显然有效的好方法。她只是一个人在行动,所以不得不播种式地在全国十一个省市播种示范,以扩大影响。作为教育部门,对于郑千一的行为没有反应,很令人失望。笔者以为应该根据她多年来忙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如认为有价值推广,就着手征求社会上和学校里的志愿者,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试点,替教育改革作出新的贡献。而不是听其自生者灭。
      
我们一方面要在2010年在全球建成100家孔子学院,在国內一部分大学里设立国学院,相信在孔子学院或国学院的学生当然要读经,难道成年的大学生读经比儿童时期记诵经典更有效?几千年来的实践表明,必要的背诵经典字句,从儿童时期抓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感想,好像报纸上还没有类似笔者的看法,故写出来,以资交流。  

(摘自http://www.agri-history.net/blog/more.asp?name=youxiuling&id=355

  • 上一篇: 10.30南方报业 邵建 复古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
  • 下一篇: 9.09东方网 国学的内涵与形式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