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肖鑫           一提起四书五经,不少人都知道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但真正肯去用心一读者就少之又少了,更不要谈躬行实践了。我和众多青年人一样,在耗费了十数年的青春时光后,也曾朦胧地意识到“补习”古代经典的必要,于是在若干年前,曾买来四书五经,并“走马观花”般大览了一番,然而就如同儿时的夏梦一般,搅拌着燥热和湿润,随风飘散,竟不留一丝痕迹。空虚依然侵袭着我。          用心去读和用眼去读是不同的。在有缘拜识了小巨人经典学校创办人王敬东老师后,才被他的“躬行”身教所震撼!并在他的指导下,尝识“用心去读”。         于是放下万缘,抛开百虑,集中读《论语》,并力争短时间完成一百遍。读书期间,种种浮躁、厌烦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我此时终于知道“平庸俗子”为何“平庸”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取得较大成功,其根源正在“心态”问题,在面对潮水般的浮躁,患得患失心态侵袭之下,多以“放弃”表示屈服,始终不能进入“知止而后有定”的状态。经过大约一个月左右,我读完了一百遍,读完的那一天,天格外蓝,没有一片云彩。          以前对《论语》的隔膜消失了,虽然对其每字每句未必全都理解,但不少通俗易懂而又内涵着深刻义理的章句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心里,就象朝阳下,一朵白荷,悠然开放眼前,又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仅如此,《论语》的每句话,每一个观念,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及同道们“躬行实践”出来的 ,并不是无力的空话。我实然发现,人们赠给孔子的那顶“思想家”的帽子,是何等的滑稽!千百年来,尤其当今社会,就是因为在“思想”的虚假荣光里,逐渐背离了躬行实践的根本宗旨。有人问孔子“善人之道”,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我们后人却对这些实践凝结成的教导视若无物,总在“思辩”、“研究”、“讨论”的泥泞里争夺那可怜的虚荣,使得我们越来越背离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如果思辩研讨还称得上学术层面的努力的话,那么夸夸其谈、妄自疑古的作风简直是挖自家墙角的败家行径!我为自己过去的轻薄和浮躁而感到巨大的羞愧,我为自己的妄自疑古虔心忏悔!在没有真正掌握祖宗文化传统的情况下,“数落”祖宗的不是,那就是“辱没”祖宗呀!         振兴中华的口号不要是一种“思想”,而应是一种切实的行动。要想有宽大的心量去学习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文明,首先要有对自家传统文化的“宽大心量”。诚如王财贵教授所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国人,只有做文化上的乞丐。传统经典永远是我们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短短的一个月,对我来说,真的是“胜读十年书”。读书不在多少,而在用什么心态去读。有了这一心态,就好比拥有了一个活的泉源,他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清凉见底的泉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让我们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