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音乐与儿童生活

【字体: 字体颜色

 

  在人们的观念中,儿童真纯稚气、幼未长成,童年生活本该无忧无虑、自在欢乐,轻松而没有压力;但毕竟儿童阶段(包括婴儿、胎儿)是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奠基最深,是种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全面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确不可轻乎荒废;势所当然地,一家只有一棵独苗的父母们无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几乎全部的期望和心血;但是,不少父母用心太切、不得其法,耗费了大量财力、精力,磨过了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许多儿童负担重,压力大,以学这学那填充生活,他们本身的兴趣却被抹杀了许多:无拘无束自得其乐地游玩的时间少了,融入大自然、感受天地万物奥妙变化的时候也几乎没了。然而,以童心打量世界、探索自然是要在没有压力、安静愉悦的心境下去萌发,去长养的。人的培养绝不是物的生产,可以在一个样本下造出大量的复制品。儿童教育应当以最方便易行的方式,使儿童在没有压力、天性舒展的状况下,给想象力以无限驰骋的自由空间,使创造力得以迸发、显现;同时,以正导之、以雅化之,为其奠定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基础。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启迪智慧,这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中心,然后才谈得上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对于身心各方面尚未长成的婴幼胎儿而言,显然更是如此。在掌握某些技艺方面,扎实的童子功确实非常重要,但那必须是结合孩子的特点和身心发育状况因材施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他们的生活像原本应该的那样轻松活泼、愉快而有意义,美好天性得以舒展,巨大潜能得以发挥?人们往往容易重视眼前抓得住的东西,而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方面用心不够。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艺术是相通的,永恒之美的一切是同体的。古今中外,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上的灿灿明星,人所共仰的伟人天才们,几乎无不善于从艺术、从音乐中汲取养料、获取灵感。绝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但我们一定要精心养护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从一切方面作好孕育巨人的准备,而与此同时,让所有的儿童都在自然健康、养料充足的环境中,各得其所,舒展挺拔地茁壮成长。“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儿童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那些能使他们终身回味、受益不尽的音乐。
  这一切只需要倾听。听,多听,用心听,静静地听,完整地听。
  现代科学已可证明,胎儿在四个月时,听觉机能就基本形成,第三至五个月间,是大脑皮层、心智发育的最关键时期,胎期所熟听过的音响,如母亲的声音、专为母子播放的古琴音乐等,都会在出生后似曾相识而易于亲近、掌握。
  婴儿在五个月时,已能对柔和优美的音乐表示愉快,音乐可帮助他们睡眠、进餐、平静哭闹、活动肢体。在既不会走,又不会说的时候,音乐伴随他们开始了人生之旅。
  幼儿在两三岁时就开始了配合音乐环境的自发性表现,已能简单地区分音乐的主要情绪和基本风格。轻柔优雅、丰富多彩的音色、旋律、节奏对婴、幼、胎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敏锐力以及听觉、大脑发育、性情养成、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等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开启生命本有的潜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阶段进行及时而恰当的音乐教育,尤其配合圣贤经典的文字启蒙,绝不仅仅只是为孩子培养一定的音乐或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涵养其内在和谐的心智与优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广远深厚的基础。
  技术的进步、物质文明的繁荣,如果仅有这一个方面,是不会给人们带来人性的自觉、精神的升华、生命的光辉美好与生活的宁静安详的。现代人的心灵,往往更多的是迷茫、浮躁、短视和沉溺于物欲……,这的确更需要我们的反思与超越。青少年教育问题丛生,出问题的根源却并不在青少年,每个人综合素质与修养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才能共同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儿童也只有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中才能养其天机、孕发性灵的。在一个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地球越来越污染失衡的时代里,大家都关心教育,只有先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孩子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让儿童的生活远离一切嘈杂混乱、沉溺人心的东西,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有益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成年人净化自己的途径。

(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 国乐启蒙教育——问与答
  • 下一篇: 《文王操》综合欣赏课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