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可以飞翔

【字体: 字体颜色

问:老师,您好!我想问的问题比较大,也是我的一些疑惑。

我的第一个疑惑就是,《楞严经》说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一张白纸。我想问您,教育怎样对人的特质有所不同。

第二个疑惑,我觉得经典的积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更关心的是怎么从经典到达道的境界,就是“一以贯之”的“一”的概念,请问这里有方法吗?

   第三,我很关心你们的教育怎样培养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四,我觉得教育必须要牵扯到整个社会框架,怎么在现在中国的框架下去走这个路?

   孟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楞严经》“人不是一张白纸”,说怎么能够把人教育得更好,也就是说人有前生后世,也就是佛教所讲的有业障。胚胎就是前生,当下之前即是前生,当下之后即是后世。前生你又奈何得了?后世你怎么样奈何得呢?只有把握当下。所以《楞严经》讲,《华严经》也讲,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无论这个孩子过去有什么样的污染,我们从今天聚足天地最精华的经典的熏陶,我们已经给了他最大的可能,人生除了如此,你又能怎样?所以儒家不是不讲前生后世,儒家太珍惜当下和眼前,因为成就了眼前,即成就了前生,成就了眼前即拥有了后世。(掌声)

   第二个问题大概是问读的经典怎么才能变成道的境界,文字本身并不是道,文字本身并不直接是智慧,但道和智慧却由文字来表达,文字是你通向道和领略智慧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全民皆不读经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民族都不能够有理性的时代,你读经尚且不能悟到,不读就更加不能悟道了,所以好好读经吧。(掌声),

   然后你说读经的孩子培养的人,书呆子不一定有用,不能够影响这个世界,那么我想请问,颜真卿有没有影响他的时代?他是不是读书出来的?范仲淹有没有影响他的时代?他是不是读书出来的?王阳明是不是影响了他的时代?他是不是读书出来的?中国文化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灿若星河,他们是不是读书出来的?所以请问,读书无用吗?(掌声)

悲天悯人的情怀,首先我们要了解人性的内在是有其深深的善,请问,你对你的父母、对你的亲人就包括我们现在身边坐着的朋友,如果有巨刃割解他的身体,你内心有没有悲悯?也就是孟子所说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乍见孺子入井,你一定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人性本来就具有,而我们古今中外的经典又无数次地去重复这样的道理,所以当你读到仁者与天地同忧,当你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你的心就已经在跟仁者的心相起伏,所以你陪伴这些悲悯天地的文章长大,这些文章就会在你的生命中酝酿,一个孩子自然就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人本性就有,再加之本性之外我们又有文字般若的熏陶,他的有就更加可能。

所以读经不是万能的,但不读经是万万不能的,读经是成就智慧的必然的阶梯,必然的过程。你可能会举六祖的例子给我听,但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只出来一个六祖,难道你要用六祖的例子让全国民不读书吗?(掌声)还是那句话,读不一定悟道,不读就更加悟不了。我们就要我们的国民有普遍的人文教养,我们就要让他不断地去读书。

最近经常在佛教界听到一些话,我们要学儒,不是儒学,我们要学佛,不是佛学,我问一句,你连佛学都不知道,你学佛要学到哪里去?任何一种智慧的修行,入门之初都是知易行难,什么意思?五戒,知道容易做起来难,不杀生怎么活啊?不妄语怎么活啊?明明知道打麻将不好,可是不打手就痒。这只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当你真正进入到修正期间的时候,你会发现越往后,知难行易,因为道理你不知,如果你道理真知,人生哪有放不下的道理,谁能够把烧红的烙铁一定要攥在手上呢?只不过是人生的这些道理,你没有深刻地知你才放不下,所以看破放下不容易是因为你的智慧没打开。(掌声)

我们一讲理想,一讲超越,别人就说不实际,其实理想最实际了,因为只有理想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哪些是真实的呢,朝来夕去,一切都在无常之中。我们说谁现实?请问你沉浸在无常、无限的痛苦里比较现实,还是我超越无常,看破人间世事比较现实?所以,道理、学问、智慧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的真正生命,我们说超越的生命,实际上就是义理生命,你只要有义理,他才能光明坦荡,没有义理做支撑,你的生命是没有根的。所谓安身立命就是立的这个理,立的命就是义理之命。什么叫精神家园?什么叫心灵的归宿?这就是心灵家园,所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都是这个民族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一百年将心灵家园摧毁殆尽。你学了西方,只能学它科技的皮毛,西方也有它的根源,你学得到吗?即便你真学到了,难道你让十几亿苍生都去信上帝吗?中国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性的思考那么强,他想信,他能信得那么真吗?所以,只有中华民族祖先所留下的这些道德的、宗教的、这些既正本心、当下即逝的智力才能让你安身立命,所以我们不排斥西方宗教,但是我们不能丢弃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掌声)

 

提问:我想请教一个关于胎教的问题,现在我嫂子怀孕,是六七个月,您上午讲的关于胎教,您在怀孕期间,家里准备了三个音响,是24小时同时放那三种音乐吗?那样是不是太杂了,是不是影响效果?

   孟老师:因为成人都没用了,所以成人就觉得太杂了,什么意思呢?因为你的能力已经减低了,所以你必须专注一处你才能听,你现在就专注于在听孟老师讲课,其实你也听到了外面机器的声音,也听到了风声,也听到了他们摇扇子的声音,但是因为你的能力比较差了,你已经长大了,你必须专注一处,在听孟老师的声音,听了孟老师的声音就忽略了其他的声音。而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被污染,他的生命就是在天地的声音中,所以你会错乱,他不会错乱,他清楚得很,他都知道德文、英文和法文有什么差别。所以这个声音是同时放,不要说同时放三种,同时放十种都可以,但是我怕你崩溃了。(笑……掌声)

   在我演讲中,我并没有说放十种,其实是可以的,我选了三种,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不那么匪夷所思,如果六种语言放六个CD,同样开一样的频率声音让他听,行不行呢?一样行,孩子有这个能力,他可以平等地接受一切的声音,但是我们总是要大小都兼顾吧,所以就用了三种声音,把外文放在一个里面,中文放在一个里面。如果孩子没这个能力,我想请问为什么我们有三岁的孩子,左边一个班,右边一个班,这个班读《大学》,那个班读《中庸》,等《大学》背完了,《中庸》他也会背了?就是孩子有一心多用的能力,你相信吗?

   我们现在总是批评我们的小孩子不专注,我告诉你专注就已经没用了。什么叫专注,就是他所有的精神力气专注在一处才能做一件事情,什么叫专注力?就是能力不行了,才需要专注力。而我们的孩子是可以同时一心多用的,你们去问一问那些带读经班的老师,越小的孩子越有这种能力,为什么我们说及早读经,你今天把一个六岁的孩子送来,我想他可以培养成大才。但是我要直接告诉你,他永远都没办法跟那个三岁开始读经的孩子的综合潜力比,你相信吗?我的女儿是三岁读经,她到今天都记着她读的经,哪一页、哪一行倒数第几个字,所以你让她闭着眼睛,她可以指出,到那页就翻页,她有照相的能力,而且经常我们现在考试她的时候,这边放着十几本书,随便抽一本,你起个头,她就能够念给你听。那一天,她就拿着两只矿泉水瓶,把这只矿泉水瓶的水倒入那只矿泉水瓶,嘴巴给你背书,你十几万字抽哪儿都可以,阿姨在隔壁找牙签找不到,她回头告诉阿姨说,昨天她放在床底下了,她耳朵还在听外面。一个孩子是有这种能力的,但是七岁、八岁读经的孩子就没有这种能力了。所以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提问:老师,我请教一个关于办学的问题,因为今天听了你的演讲,我们也都知道读经理念应该是当下开始,刻不容缓。作为我们包括现在在座的大学生们都没有受过这种系统的儒家的教育。现在对于一些有志者来说想办学,是现在就开始学习吗?还是等到自己差不多满腹经纶的时候再开始?有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老师:等到大家都满腹经纶的时候再来开读经班和私塾,中华民族老早就灭亡了。所以马上就可以开始,因为不是你在教孩子,是你陪着孩子一起学,所以我们读的是经典,我们学的是圣贤,不是你。人家不是说身教胜于言教吗?普通的言教,身教胜于言教,但是圣贤的言教,言教胜于身教,你的身教再怎么好,你能做到圣贤的言教吗?所以我们是以圣贤的言教来教孩子,我们的身教只能尽己可能地去提升自己,修养自己,你只要对孩子保持一份诚恳,就对得起孩子了。妈妈不行,老师不行,所以才陪着你们读圣贤的经典,我们都不行,才希望你们慢慢的行。所以不要等到自己满腹经纶再去教孩子,你不读书,永远都不能有,你跟着孩子一起读,他背三本了,你才背半本。但是,教育不是由圣贤教出圣贤,教育就是由匹夫匹妇教出圣贤,这才叫真正的教育。(掌声)

即便你肚子里只有一桶水,但是你仍然可以指给孩子一条河,这才叫教育。所以我们读经的孩子最终有高度的自学能力,你什么都不要做,你只要指点他就行了,孩子,你往这里走,孩子,你往那里看,哪里有最高明的,哪里有最光明的,你就指给孩子就行了。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不必你做任何事。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有志之士都要来办私塾,办学堂。如果我们有一万所私塾,三十万个孩子,中华民族那真的是有希望了。我们不是说体制有局限吗,这个体制无法打破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掌声)

 

   提问:4-10岁的孩子,跟经典的距离有多大?现在孩子都是活泼期,现在让孩子读私塾的话,他会不会因为远离家庭而给性格造成一些障碍?(掌声)

   孟老师: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学,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学数学,你要怎么办?你还是会让他上学,还是要让他上数学课,还是要参加考试。所以你的孩子不想读经怎么办?继续读吧,还能怎么办?

 第二条,读经如果避免这些人生的烦恼,那么你就应该去选择成熟的学堂,成熟的老师,成熟的环境,你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如果都是他们曾经解决过的问题,那你的孩子就少受磨难。

   第三条,离开家庭怎么办?3岁以内,我不建议离开家,4岁以上,我建议离开家,因为人的生命是坚忍的,人的生命是超越的,当他懦弱在的时候,坚强就不在了,当他欢喜在的时候,他痛苦就没了。所以一个孩子面对父母有对父母的感受,面对老师有对老师的感受,即便他受到同学的欺负,即便他受到别人的冷眼,这都是人生他必然要经历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哪一个人性情有问题,哪个人心理有障碍,统统因为他没有受过文化的教养,统统证明他的理性没有得以成长。而一个真正理性成长的人,你问颜渊,他会计较小的时候被人冷眼吗?你问孔子,他会因为小的时候离开母亲而觉得缺少温暖吗?(掌声)  

   所以现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从超越层完全没有问题,你不要说今天选择私塾离开父母,我们人生有多少经历和磨难。我曾经在我生意经受到这种低谷的时候,我就被迫离开我的孩子,难道他不读经,他就不跟父母分离了吗?难道他去幼儿园学“小猫叫、小狗跳”,他就不感受小朋友的起伏和老师的不成熟吗?所以,人生总是遇到人生该遇到的,除了读经,其他的不用想了。(掌声)

 

提问:我是来自四川青川书院的,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儒家培养的人才,内求为圣,外求为王。在我们私塾的教育体制,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人才,内求为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外求为王,经世之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我想请问如果老师您作为一个经过私塾系统培养出来的通识大才,具有圣贤的人才了,请问您如何切合当下这个政治体制来达到一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一种圣人的成就呢?谢谢!(掌声)

   孟老师:这个人问的问题,净问这么刁钻的问题,人是有天命的,孟老师的天命是来做教育的,因为孟老师有做教育的天命,必然在我们做教育的这一历程中,有做政治的人物来投胎成就她的事业。所以政治人物成就他的政治生命,那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假如这个人天生下来就是来拯救这个时代的,这个人真的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就会通过他内圣的一切能力去学习外王的一切知识,通过一切可能去进入到这个领域,所以有人说你书院毕业的孩子能成政治家吗,他连文凭都没有,他能成政治家吗?净问白痴的话。政治家不就是需要公务员考试吗?满腹经纶的孩子还怕考试吗?只是他的考试不是求一碗饭吃,他的考试是跻身政界,而最终能够负责一方。(掌声)所以我觉得你说的不是问题,内圣是由于他所读的书和生命的开启,外王是他有内圣的心灵,他必然选择他所应当在的最恰当的位置来表现他的内圣,所以他是政治家,他就会寻求途径,谋求政治的合理。他是企业家,他就会寻求途径,通过他企业王国的打造负责于民。所以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政治家和企业家,是有仁者天地情怀的人,以政治和企业的身份来博施济众。(掌声)

 

   提问:孟老师,您好!我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我对您的整个理念非常认同,这也是我为什么参加这次夏令营的原因。我有两个问题需要问您,一个是首先我们大多数人在这里都是半路出家,刚刚接触读经文化不久,可能对这些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现在假设如果我有一个孩子,他需要去做读经的状态,当他读了几年以后,他的本身的聪明才智被开发出来了,他的才智过于强大的时候,换句话说,我没有您这么强的引导性,没有财贵老师那么强的坐镇,孩子本身被开发出来,他的自主性很强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引导,会不会有更大的歧途让他走入?

   另外一个问题,您在所有的理论中提到了儒释道西四家,然而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很大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我虽然对所有的宗教涉猎都不深,但是我本身有一个理解,任何一个宗教能够存活下来,本身有它存在的道理的。然而您在所有的讨论中里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伊斯兰教的事情。是因为什么原因,您没有提及它,是有它有什么短处是我们不能取的,希望您做一个解释。(掌声)

   孟老师:第一个问题,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孩子的能力开发出来了,如果他作为父母,不能有像我、像老师这样引导,这个孩子误入歧途了怎么办?你怎么想这么多啊?我是担心全民族的理性不够,读经一定会出秦桧,读经一定会出吴三桂,但是因为出了秦桧和吴三桂,让全民族的孩子不读经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你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他的能力都开发出来了,可以千里之外求名师,学无常师,学无止境,一切皆可以为师。一个孩子的基础够厚重,他不是不出问题,讲个最简单和直接的,我们不能保证说我们书院里出来的孩子是不是不去看黄色网站,但是即便他看了,我也相信一个满腹经纶的孩子更有可能超越现实生命对自己的束缚,做父母、做老师的,你就是给他积累这个可能,成就这个可能,开发这个可能,这就是教育,我们叫尽人事而听天命。

   第二条,你提到伊斯兰教,其实儒释道西,西方就包含了三大传统,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的教义根源也不出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换句话说,伊斯兰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没出一家,所以西方的宗教传统,凡是以一神作为宗教传统的,就代表西方的宗教传统,这就是希伯来所派生出来的一神,从多神过渡到一神,已经是宗教的最高表现形式了,就是以一个无限的存在为一神。所以我并没有排斥伊斯兰教,没有具体讲是因为用不着讲,当然现在讲伊斯兰教都比较慎重,但是我想我以这样的心灵,来面对下面即便是有伊斯兰教的教徒,我也无愧,因为文化嘛,就是希望全民族的精华都能汇通。我不相信一个伊斯兰的教徒会拒绝我学习他的文化,因为文化之间是可以学习的,他会拒绝我尊敬和崇尚他的神明吗?不会的。所以孔子、儒家,我为什么说是未来人类的希望,因为他没有宗教,没有种族,没有国别,没有所谓的限制,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他是三百六十度的打开,所以儒家就是要尽其可能地要学习人类一切理性的文明,而能够各安其位,各正其性,不得泛滥。所以儒家精神就在于它是全开放的,是完全打开的,是没有限制的,所以造桥铺路,你做尽了天下的好事,你不是儒家,你只要有这种心态,即便你学问不久,你都是儒家,所以儒家是一种心灵,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何为儒家,就是完全打开,没有限制的,能够向饱满、充实不断挺进的人生。(掌声)

 

   提问:孟老师好,听了孟老师的演讲很激动,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去。今天孟老师从上午讲到下午,有一个问题没有涉及到,就是王财贵老师提倡的只求熟读,不求甚解法。对这个方法我有疑惑,我们现在在场的每一个同学,从这20多天以来的读经现状来说,我们是只为读而读,只为背而背。我们的孩子在读什么,他不了解,不知道,他就是囫囵吞枣地读,而他在读什么他是不了解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是只为读而读,只为背而背,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宿舍可以垃圾遍地,公物损坏很严重,甚至连厕所的便池都不冲,甚至需要组委会去拍出照片,放在投影仪上警示大家。这种现象不应该是读《论语》的学生所应该出现的。

另一个就是我们在饭前的时候浪费很严重,需要由几个班级的辅导员去班里倡导,这是我们读经的目的所要达到的效果吗?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我们读了经,但是效果没有达到。王财贵老师曾经在开营的时候给每个班做过一次小的动员,就是说我们闭关一个月,说一个月后,你会脱胎换骨。但是这种脱胎换骨的现象我觉得没有发生,或者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月之后,我们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什么样地来,还是什么样地回去。也许这个就是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课上的时候和课下的孩子我也观察过,他们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像老师说的快乐地读经,因为他们不知道读的什么,我就不知道他的快乐源自哪里。我想问一下老师,这种读经的方法到底适不适合我们?谢谢(掌声)

   孟老师:第一点,混淆了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一百年都不读经了,所以才垃圾遍地,你就读了三十多天,你就想让他有效果,他能有什么效果?但是今天开始读,再读一百年,我相信这个民族不会再满地扔垃圾了。(掌声)

   第二点,这个只求熟读不求甚解,这个要有一个详细的解释,就是说你不熟读,你要怎么样呢,你想了解《论语》说什么,《论语》怎么说,那你就找一本注解看吧,找什么注解看呢,你要找一个白话文的注解,十句有八句是错的,你要找一个古文的注解,注解比原文还难,你连看都看不懂,所以你就熟读,熟读到什么程度,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每一句其义自见,哪怕有一句其义自见,你都可以脱胎换骨。尽管宿舍的垃圾没有清理,但是我们这么多的同学没有去上网,没有去K粉,没有去跳迪吧,我们这么多的同学坐在这坚硬的板凳,听了六个小时的课,难道不算脱胎换骨吗?(掌声)如此低俗的一个时代,如此混乱的一个价值时代,我们还能够有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心灵对于美好、对于文化心生向往,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难得了,所以不要求全责备。

   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看,从学习的层面来看,熟读可以让你非常充分地掌握文言的工具,有一天你熟读到了真正可以能够看注解的时候,你才会能够了解那词、那句、那义,每一条都有深刻的道理,那个时候的脱胎换骨才是真正的脱胎换骨。从另外一个文化熏陶的层面,即便你不能成为一个学问家了,即便你以后永远不看注解了,但是你读了《论语》,难道《论语》里的那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你没有影响吗?难道《论语》里那句话叫做“小人既得之,患失之”,“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难道没有触动你的心吗?当你读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时候,你还像以前一样斤斤计较于你同学对你的非议和言论吗?如果你计较,你至少有这句话跳出来提醒一下你吧,所以,读就有读的作用,读就有读的好处。然后你说,孩子读经,他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何来快乐呢?我可以直接地告诉你,能够坐得下来去读书,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了,他走出去,他只要跟别人说我三十天读了一本《论语》,而听到的那个人都不知道《论语》是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有快乐了,所以读《论语》只是读经典的一个开始,一百遍《论语》只是你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开始。王教授所有的能力就是引你进入这个门槛,天下没有包打一切的大教,儒释道三家尚且不能,佛对于不信佛的人也是不能的。(掌声)

   我个人的体会,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人,牟宗三先生是继孔子以后2500年来,令西方所有哲学界刮目相看的人,他用哲学的、西方的逻辑的习惯,阐述了中方的儒释道三家的智慧,他所留下的煌煌巨著囊括东西方哲学,他一个人完成康德三大批判的独立翻译,他一个人完成儒家的《心体与性体》、道家的《才性与玄理》、佛家的《佛性与般若》,深受三教界的认同。牟宗三的书,任何人拿起来读都觉得很难,因为思想性、深度,让你觉得接触起来不容易,但是任何读进去的人都觉得很容易,因为全天下的事情在他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已经给你条分缕析地说清楚了。可是牟宗三的书,我捧在手里三年,我都看不进去,在这三年中,随着我把《大学》背下来,《中庸》背下来,《论语》背下来,《孟子》反复地去读诵了,当我总量的积累超过十万字的时候,当我对经典的接触超过三五年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不懂的可以懂了,原来读不进去的可以读得进去了。你已经荒废了生命二十年,你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期,这是唯一的方法,舍此别无他途。(掌声)

   你想要了解,你即便听别人给你讲,你能够了解《论语》里的两三句,你能够了解儒家的心性之学吗,学问是日进又进的,人生的学问是圆满无尽的,是圆融无碍,是进入到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不断张扬的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把学问看得很难,也不要把它看得很容易,千里之行始于今日,从读经开始,你要进多远,你就进多远,你不能得进,你也有一句两句的受用,这就叫读《论语》。(掌声)

 

提问:老师您好,我有一个疑惑,新文化运动把我们跟古典文化接触的历程给切断了,但是我又想,新文化运动之前,我们这些古人们、先人们,只要是读书人,每天都与经典相伴,他们都是伴着四书五经从小长大的,但是他们最终读出来的经典的效果,我觉得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社会秩序依然动荡,社会道德素质、人民的素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照今天这种读经办法想象出来的那么美好。我想问一下,今天这种读经和他们的读经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难道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进行胎教,读得晚了,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还是因为我们今天这个读经有一些更丰富的内涵,更特别的地方。谢谢!(掌声)

   孟老师:孟老师一共就读了那么几本书,就给你们坚持了六个小时,所以赶快读经吧。读经才能辩才无碍。(笑,掌声)刚才这个问题是好几个问题混在一起,我先解决你的第一个问题,你说读经有用,为什么我们古圣先贤几千年来,还有那么多的动荡。你要知道人性,人性有它现实的跌落的等同于动物性的那一面,也有它超越的光明的神性的真正人性的那一面,一切的经典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挽他的怠惰,能够挽他的动物性,能够回归到他的人性和他的现实性、超越性。所以千古之内的问题不是经典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哪个时代能够回归经典,哪个时代人性的负面导化的可能就越大,经典不能保证把所有的人性都导化好了交给你,但是经典却能保证,只要你按照它做,你的人性确实可以被导化。你谈的问题是千古不变的人性的问题,不能把它记在经典的头上,正因为有经典,有东西方的圣哲,人类才能够在那么暗钝的动物性的现实的局限中不至于沉堕太久。所以历史上的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而不是经典的问题,你要感谢经典,你要感谢东西方的圣者。(掌声)

   第二就是民国的时候,也就是近代的时候,五四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读经长大的吗?难道他们的四书五经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怎么他们会发动五四呢?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有对于历史如何去看待历史,什么叫历史?历史有它的价值判断,就是道德判断,也要有历史的时间性的判断,我们叫做历史判断,那么,整个的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你是不能脱离满清三百年来考验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对满清并不了解,以为满清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其实错了,在宋明以后,也就是明朝灭亡了之后,尤其在宋以后,元朝入关,元出去了,明朝又来,明朝来,其实就已经比宋朝要跌落很多了,因为元朝的一百年的杀戮已经使社会的人性的现状跌落很多,所以从明朝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不再像宋王朝以前的关系了,也就是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尊重已经不及以前了,但是仍然维护着中国的道统。可是到了满清入关呢,满清入关,大家都知道削发换装,满清用四十年的杀伐换来了两百年的长治久安。为了让他的政权稳定,能够把全中国人杀掉一半,这个历史大家知道吗?你们可以去查一查每个地方的县志,满清进中国杀的人,比日寇进中华杀的人要多得多,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个城80万老少,一夜之间都要全部杀光,就因为不剃头发,还穿中国人的衣服。所以整个清王朝的统治是军权的统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已经没有了民是水、君是舟的关系,所以整个清王朝以异族来统治中国,它一定要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要灭你九族,纪晓岚只敢写《草堂笔记》,他不敢有任何自己的发挥,所以清朝的三百年,是对中国文化禁锢的三百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萎缩的三百年,在清朝没有顶尖的人物出现,不可能跟宋明以前中国文化历代的两三千年的文化的昌盛来比肩,所以不要再被五四骗了。张之洞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惜有多少人听得懂呢?当然,并不证明读四书五经的人都没用,只不过新文化运动以干将为领导,以这些新文化的干将激烈的言词为领导,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淹没了那些老夫子的言论,所以面对着国破家亡,面对着西方的军事的入侵,他们希望能够富国,他们希望能够复兴,他们希望能够科技发达,所以他们学习西方。可是你看到船坚炮利,你学习就行了嘛,你要学西方,不必打倒东方,你要现代,不要放弃传统嘛,你要白话文,何必要打倒古文呢?搞到今天,我们的子孙都是“太阳当空照,我要上学校”长大,我们去看看中国大陆的小学课本,“早上好,老师好,小朋友早,太阳当空照,我要上学校”,台湾的课本“大风吹,大风吹,大风不停地吹,我们不停地跑。下课了,下课了,我们去玩大风吹”,香港的课本“小弟弟,你真傻,拿着筷子当电话,对着电视打招呼”,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孩子就陪着这些文字长大,小学六年级的所有的课文,哪一个有作者?不完全都是为了认那几个字,编那几个词,由编委会做出来的课本吗?有思想性吗?有义理的深度吗?有艺术性吗?有文学性吗?所以不要再骗自己了,一百年都不再出现大师了,冰心没有了,沈从文没有了,鲁迅、老舍再也没有了,钱三强、钱学森没有了,因为他们都是读私塾长大的,不要以为是世界的大学培养了钱学森,什么叫钱学森,十岁以前就决定他是钱学森了。(掌声)

   另外,我们再谈一下你刚才所说的中国古人的做教育和王教授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王教授的教育理论中有跟中国古人一样的地方,那就表明我们的古人在这一点上深通人性,如果王教授的理论跟中国古人比起来有跟他不一样的地方,那就表明他不通人性或不完全通人性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因为古人这样做我们就照搬。中国古人尤其在对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人尤其对于理解这一关,有很多错节,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人让孩子读经,让孩子读经就要让孩子表现出圣贤的样子,这是不对的,不能按照成人的世界修剪孩子,孩子的成长有他的年龄段,孔子七岁也上树,孟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也逃学,他的母亲如果不“断机杼”,孟子现在就是失学儿童。(掌声)知道什么叫断机杼吗?就好比今天一家三口,父亲养了一台车,这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收入,他母亲因为看到她儿子逃学,出门就把车砸了,她母亲是用这样的方式才唤醒了孟子不能够游戏,一定要从学。所以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总是有孩子的世界,那么中国的古人希望我们的孩子读了圣贤书就一定要有圣贤的样子,这是不通人性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私塾真正把握到王教授的理论,都会让孩子很快乐地来读书。

   第二点,中国古人任何一个读私塾的孩子都从“三百千”开始,为什么?“三百千”要来识字,识字以后再读千家诗,然后再读四书,三字经里就明明显显地写到,要从“三百千”开始,我想请问,对于像我儿子这么大的孩子,他有难易之分吗,潜龙勿用跟人之初性本善有差别吗?为什么在他没有难易之分的时候,不给他最难的,让他把它都背下来呢?我们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孩子读《三字经》,一部分孩子读《论语》,两个星期以后,读《三字经》的孩子把《三字经》全背完了,读《论语》的孩子只背了《论语》的前三篇,可是如果你把课本再换过来,读过《论语》的孩子用一个星期就把《三字经》背完了,而那个读了《三字经》的孩子三个星期是背不了《论语》三篇的,这就叫爬楼梯还是坐飞机。(掌聲)

所以中国古人有深通人性的地方我们去学习,中国古人有不尽恰当的地方,我们当然不必要完全照搬,所以听老师的话,读经从《论语》开始,读经从《易经》开始,读经一定从四书、老、庄、易开始,《三字经》、《千字文》看看就会了。(掌声)然后有人说,一本《弟子规》一辈子都做不完,你们怎么可以轻视《弟子规》呢。谁轻视《弟子规》了,你不要把义理的深远和行文的浅白混合在一起,《弟子规》里所讲的“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所讲的那种人生的境界可能你到八十岁都要不断地修养,但是《弟子规》不能成为生命外在的一个规则,弟子规一定要成为生命自己意愿的一种愿望,所以《弟子规》是不能训练的,《弟子规》是不能要求的,《弟子规》一定要给理解的孩子自己想做,然后鼓励他做得更好。(掌声)你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四五岁的孩子,能够耳濡目染的地方去,耳濡目染就可以了,你干吗要在他们那儿讲道理呢?他讲道理,他能听得懂吗?

我们有一位推广《弟子规》的老师,一个六十岁的老奶奶,到我们学堂去了,看着我们三岁的小朋友读经读得很好,她高兴了,她一定要给小朋友讲话,说小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啊?小朋友说高兴。小朋友读经快不快乐?快乐。小朋友,读经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读的?所有小朋友都哑口无言了。因为以一个三岁的孩子,你说读经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读的,然后小朋友们,读经的孩子爱爸爸妈妈,对不对呀?对。小朋友们,有好吃的要给爸爸妈妈,对不对呀?对。小朋友们,如果有好事情,不跟爸爸妈妈分享,是一个读经的好孩子吗?小朋友回答,是。为什么?因为他完全听不懂。(鼓掌)所以你们一定要深通人性,教授的理论是来自于天地,深植于人性中的,所以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大道,凡是违背人性的,就是自讨苦吃。

 

提问:我是来自贵州的一位苗族代课教师,我们这个苗族是称为小花苗,在我们那里,苗族人口是比较多的,但是从解放到如今,只有三个本科生。我一直想,如果能够使苗族文化程度越来越深,现在实施了九年制教育,《义务教育法》说七岁学生必须入学。我们读经班的孩子要继续读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读经班和现行的教育是不是发生了冲突?假如说发生了冲突,我们又如何来处理这方面的矛盾呢?

老師:我觉得在边远山区,你就不必要开读经班,既然你是老师,把你的班级变成读经班不就完了吗?在体制内合情合理合法地用大量的时间读经,我是这么讲,只要你敢做,你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读经,我保证你教的学生各个上本科,还能超重点线。一个孩子小的时候读五六年经,你想他的脑力和思辨力得多强,他上初中学那点古文古汉语,考试做作文,他不比城市的孩子更有那种淳朴的人性的深远的见识吗?这些孩子没有玩具,没有电动车,没有肤浅的文化垃圾的冲击,他们一直在读经,然后又那么喜欢上学,他们体制内的课程上好不是太简单了吗,所以你从小学开始做,到初中,你的学生一定比别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到了高中,他们考大学的能力更会强。所以跟这个城市的私塾的孩子比,他们可以成为大人才,旷世大才,但是可以作为你们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在体制教育中无人打扰地大量读经,让他的体制教育的成果能够最大化,你真的就为天下的学校做楷模、做示范了。(掌声))

 

提问: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您觉得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能够再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或者能够让后世学习我们的灿烂文化呢?属于我们的经典呢?让后人去膜拜。您认为这个文化现象和另外一个经典文化现象有没有可能出现?

   孟老师:别做梦了,我们能留给后人什么呢?我们看看张艺谋拍的《三枪拍案惊奇》吧,我们想一想他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呢。我不否认,代代都有贤哲辈出,但是代代贤哲都应该回归经典,回归人性。东西方的圣哲对于东西也就是人类两大理性的开发,都已经到了相当极致的程度,西方的逻辑科学一直是向前发展,所以科学会有向前的发展,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已经超越了绝对论,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已经完全颠覆了地心说,因为眼睛向外研究世界,一定是日新又新,所以我承认科学会不断地发展出能够令后人膜拜的东西,但是向上的智慧,中国的古人抑或说西方的先哲已经到顶了,千佛是同一佛,千圣是同一圣,你就要把你的生命从现在一直到圣贤,做一次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所以有人说,东方文化一直不进步,说这话的人就是没文化,因为东方的文化是向上的,进入到超越的世界,就到头了,它怎么进步?而西方的文化,科学是向外的,它今天有什么成果,明天必然还会有更多的、更高的、更深入的成果来超越,所以西方文化是发展的,而东方文化是已经一成永成,千年传阅。所以我说你说的未来能不能有令后人膜拜的东西,我说有,从科学技术、逻辑思辨向外的学问上会有,但是真如门世界的智慧,后人不如前人,今人不如古人,所以老老实实地回归古人的智慧,回归经典吧。美国不是说有很多小学生搞社会调查吗?老师让他们去研究林肯的独立宣言,去看罗斯福总统的“十大自由”吗,看看我们今天是不是能够创造出比他们更有价值的这些理论呢?研究的结果就是小孩子们一致得出结论,还是好好地去读“十大自由”吧,还是好好地去读《独立宣言》吧。

   最近美国的9.11举办了一个纪念仪式,美国是每逢盛大的仪式都必须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出来演讲的,但是今天的美国再也找不出标志性的人物了,而这个9.11纪念大会的演讲,不得已由三个人朗诵他们前人的经典。所以我们现在的整个时代都是文化跌落的时代,美国,我们以美国为例,如果没有他们的宗教在上,他们的人文是落空的,所以美国孩子新一代思想的肤浅、精神上的泛滥现在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令美国很多社会学家非常忧心的事情。所以我这样回答你的问题,同时,奥巴马前两天的一段讲话也让我彻底对美国人失望,知道奥巴马向全世界讲什么了吗,要警惕中国,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美国这样的生活,地球就会有危机。一个泱泱大国的首脑,不是以他领袖的风范来倡导美国人如何回复自然、恢复俭朴而起到引领的作用,却来阻止第三世界的国家不能过他们的生活,以他们获得全世界的资源来维持他们的生活,却来否认别人提升生活的愿望和价值。这就是美国的局限。(掌声)所以中华民族未来,我们不是要领导世界,我们要引领世界,我们要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和安康,中华民族原始的耕读对土地的尊重、对人性的开发,都会使现在以欧美所倡导的这种奢靡泛滥的消费文化销声匿迹。所以,中国一定要强大,而不是经济的强大,不是军事的强大,是文化心灵全球意识的强大。(掌声)

 

提问: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和王教授的演讲当中都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十三岁以上读经都没有救了,我只想这个概念是指的哪个方面的?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老师:跟这个问题合起来回答,“孩子十一岁,在体制内小学上学,学习成绩很好,今年才开始接触读经,家长想送孩子全日读经,但是孩子自己不愿意,能否强迫孩子上学?”

这个没救了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育了,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育的孩子就有烦恼了,他要一方面压抑自己的烦恼,一方面沉潜下来,你就给生命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有一个十岁的孩子上学堂,那一天,这十岁的男孩趴在我怀里大哭不止,他刚来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知道十岁的男孩跟我说什么吗?孟妈妈,我心里很难过。我说你为什么难过?他说为什么我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我。我找了她好多次,她看都不看我,我现在来私塾了,我连看她都看不到了,我好难过。那一天,我感触很深,因为我的女儿十一岁,读私塾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晚熟,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些泛滥的庸俗的肤浅的文化去刺激他,他看不到内衣广告,他也看不到上学下学的路上搂在一起亲吻的男女,所以一切的环境都没有激发他过早地成熟。所以一个不知道什么叫烦恼的孩子都能满腹经纶,而一个已经知道烦恼的孩子还没有读过一本书,可想而知生命的艰难。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叫做及早读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叫做过了十三岁没救了,因为牛不喝水,谁能按它低头呢?这个孩子不愿意,谁能勉强她呢?十一岁的孩子,我们八岁以下的孩子还能勉强,就是你能勉强的去勉强,不能勉强的你就不要勉强了。十一岁的孩子,他可以夜里跳墙跑出去,他可以跑出去三个月不回家,你怎么勉强他呢?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都开始早恋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不上网就寢食难安,他已经喝他的咖啡饮料,吃他的小食品非常上瘾了,你天天让他吃青菜萝卜,他怎么喜欢呢?所以这是生命的艰难。但是,我仍然说,我们还是可以强迫,但是强迫那些能强迫的孩子。什么叫强迫?就是在他还安不下来的时候,协助他,帮助他,让他安一安试试看,也许过一个月你就适应了。至于八岁七岁的孩子,为什么直接强迫呢?因为人天生有服从环境的能力,如果你今天犯了罪,判八年徒刑,关到监狱里,你说你有什么办法,老老实实待八年,你还有什么想法呢?所以能勉强的去勉强,不能勉强的不要勉强,因为读经私塾并不是看守所,读经私塾没有非常安全的保卫系统,一个孩子只要他想跑,你是管不了的,所以这就是没救了。

   但是有救就是这个孩子本身他如果想读,他十三岁他懂道理了,他可以看全程规划,他可以看读经教育的未来书院的计划,如果他不甘于做一个庸俗的生命,他认为他可以,他通过努力他也可以读书,那他就能够有救嘛。(掌声)所以我们可以具备条件去影响他,但是不能勉强他。

   提问:孟老师您好,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有一句话古话叫做“一经通,样样通”,但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我们是要在书院读《论语》十年,读到其义自见呢,还是读一百遍、两百遍以后就开始读《孟子》?

   孟老师:《论语》、《孟子》在中国儒家的经典里有其特殊的地位,程颐就专门谈到过《孟子》、《论语》读书法,就是《孟子》、《论语》读通,天下没有不通的书。但是你要理解这句话,就是《孟子》和《论语》的义理,天下的经典里面都包含着,这叫“一经通,经经皆通”,但是你不能够错解这句话,不是读了《孟子》和《论语》,就不需要读其他了,人总是要成就他学问的广大和智慧的高遠。“一经通,经经通”是就智慧上讲的,智慧是一成永成,到了就是到了,所以以你智慧的境界来看经典,它的义理就跳出来,一本经典是这样的义理,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的义理,乃至于你观人观事观任何人世都能启发你内心的境界。所以我说你读经,如果单问读经,那就读完《论语》三百遍,再读《孟子》三百遍。我们自己私塾的老师是四书“老庄易”至少每一本都要五百遍。你读完这些之后,你再去看注解,因为在你读的过程中,虽然只是读书,你仍然要跟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生活就是你的修炼,你在生活的过程中,你读的那些经、那些道理会经常跳跃出来,你对人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刻,所以这叫修行读经两不误。(掌声)智慧的体悟是一层一层的,也有一下子就到达的,但是那都是需要积累和酝酿的。读经是学习学问的一种方法,读经也可以帮助你悟道,但是读经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悟道。但是不读经,悟道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就是继续读书,多读书,多看古圣先贤的智慧,不用自己的见解,要用古圣先贤的见解换掉自己的见解,慢慢的,久而久之,你的生命就会发生变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圣贤的世界。(掌声)

 

   提问:孟老师,您好!我通过这二十多天的读经生活和读经经典教育,认识到王教授的教育的重点就是教育的时机,教育的时机是十三岁以前,十个月的胎教,然后是0-3岁耳濡目染的听经典和看经典,之后是十年发展读经,甚至13-23岁的千年书院的讲经活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十年修成。通过这二十三年,最终你们培养出圣贤式的哲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和有良知的企业家,这一点我觉得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分工很细很明确,我们需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毕竟是少部分,更多的我们的社会需求来讲,更多的需要专业性的高级人才。读经的目的是开发人性,读经也有各种规划,如何在读经的教育理念上,批量培养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谢谢孟老师!

   孟老师:只要体制内的所有的学校用读经的方法开启孩子的全脑和他的心灵的领悟力,这种高技术的人才就能培养出来,书院不必要肩负这个使命和任务,整个时代其实中坚力量并不是这些人,还是思想家和哲学家。我们就拿今天这个时代来讲,今天这个时代指导我们的哲学是什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我想问大家,达尔文是干什么的,达尔文是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的这句话是动物界的一个属性,还不是唯一的属性,居然作为整个人类这个时代的哲学的显学,指导了人类两百年,请问,人类目前这个时代再多的精英有什么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书院就是培养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是要培养这种顶尖的人才,学校可以完成这种精细人才的培养。你不用担心,全天下的孩子只有少数的人上书院,这个世界永远是二八定律,大部分孩子、大部分家长还都是庸俗的心灵,什么叫庸俗?由于人多得像谷子一样就叫俗,人多的地方就是俗的意思。能够上私塾的孩子,能够培养大人才的孩子,那是非常父母的非常选择,没有几个家长能够忍受二十年与孩子分离以成就他广阔的生命天地,能够做到的,都不是一般的爹娘,所以不用担心,全人类不会都上私塾的,只有那少部分人引领时代。(掌声)

 

   提问:孟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我在听您讲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您坚持您的教育生涯的过程当中,我想请问您既然您在面对着这个世界所有的阻碍以及这样混乱的现状下,支持着您一直向前走的那个最简单、最坚实的信念是什么? (掌声)

   孟老师:本来如此,乐此不疲,还要什么信念呢?人生不就如此吗,人生不这样过有意义的人生,你不是自寻烦恼吗?所以我每每看到有些人因为一些闲事在那儿争闲气的时候,每每看到有些人在那儿议论谁又讲我什么了,谁又说他什么了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深深的悲悯,人生于天地间,便应立于天地间。天地有多广大,人性就有多广大,何苦要限制自己呢?所以孟老师没有什么信念,只有本来如此,生命就是这样的,不这样过,你不是自讨苦吃吗?(掌声)

   千万别把它当什么运动,当什么文化推广,当什么使命,你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提升,就完成了天地生命立心立命,所以这是一体两面,本来如此,当下即是的事情,不要以为儒家没有境界,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我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以儒家是有境界的,多读一读《论语》,多体会一下经典,多体会一下孔子,多体会一下颜渊,你们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知我者,其天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曾子之下都有一种扛着,曾子之上才是颜子的世界,那些真正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现实中尽己可能地挺进,但却拥有儒家极其超越的境界。(掌声)

 

   提问:现在经典教育没有推广完全,学习经典的还是不多,如果说有推广,就推广到孩子,就有一到十、十到百的作用。刚才第一排的那位老师提出问题说,有识之士是否需要满腹经纶来教孩子,您说师生共同进步,不需要老师来教。后来我就想,周瑜当年也是青年人,最后被气死了。如何来改变,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

老师:人生不足百,常怀千岁忧,天地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大丈夫要争就争家国天下,这点鸡毛蒜皮,有什么好争的,至少见到这个孩子此时此刻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人的思考。但是这个孩子不是死在八岁了,他还有十八岁和二十八岁,他不是死在《孟子》上了,他还要读《春秋》《左传》,他还要汇通百家,所以一个孩子的生命是不断成熟的。他的家国天下,你安不知他将来要争家国天下的和谐,而不是以匹夫之勇在做佯勇之争,所以这个不需要你担心的,只要让他一直成长就好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你去读《三国志》,周瑜并没有被气死,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剧情的需要虚构出来的,真正的周瑜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曲有误,周郎顾”,潇洒的人物。好,我们先不讲历史,假设真有这样一个周瑜,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那是读经了,不读经,他就只能气死,他也当不了水军都督了(掌声)。只可惜读经读得不够,只可惜他的老师没有引导出超越他生命的限制,他已经是三国之首了,只是遇到了比他更厉害的人,他一时不能释怀,但是也无碍于他成为“千古风流人物”,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连风流人物都没有了。看我们现在的人,好不容易做事,就觉得比别人了不起了,这些人还不如像周瑜,都活活气死算了。(掌声)

 

  提问:有朋友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全日读经五年,今年十二岁,回到体制内学校以后学习两年,学习并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孟老师:他要不读经这两年,跟体制学,学得就更不好了,他不读这五年,就读得更不好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读经读了五年,他是在哪儿读的经,读的什么经,这五年要只读《三字经》、《千字文》,他也好不哪儿去,就是他没有达到开发脑力、开发心力,读经只是读了一个名,并没有真正地去读经。我们所说的读经是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如果没有这样读经,就不叫读经。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在家读五年了,一篇《大学》还没背下来呢,我们孩子一个月就可以背一万字了。所以在读经初期,很多这样的问题,所以像这个孩子我没有亲自见到,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大体不出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资质很差,不读经就更差了,还有一种是读经的方法不对,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他的能量。(掌声)

 

   提问:既然读经教育是一个惠及子孙,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何不把工作做到政策制定者那儿,以便能够拨正我们的教育航向,更有效地推进呢?

 孟老师:你想的我也想啊,改革纲要教授也写了,怎奈何总理看不懂或者总理没看着。所以我们不是在一直努力吗?如果温总理是你二舅,明天就请你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吧(笑……掌声)。

 

提问:老师,我想知道千年书院是怎么规划的?

老师:你到网上去搜索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规划,就可以看到了。  

   提问:孟老师,我现在大二了,很喜欢读经,也愿意奉此身心来做人性的学问,我自认为天赋中等偏上,我想让你给我们这类人一些肯定的话,以及给我们一些在校读经的宝贵建议,我们现在辍学来读经,可取吗?(掌声)

   孟老师:如果你的父母没有什么异议,我看辍学来读经是最可取的事,再混下去混个两年,除了那张毕业证,你也得不到什么。(掌声)如果父母不同意怎么办呢?父母不同意,那还不简单,继续混两年,但是把混改成读经读两年。(掌声)两年的时间,如果你每天读八个小时,你可以读完二十万字,如果你每天读四个小时,你可以背完十几万字。如果两年的时间,你背十几万字的中国经典,将来你毕业了,管你那张纸是个什么证,你的综合实力,都比你的同学要强得多得多了。(掌声)愿此身心来做人性的学问,天赋是中等偏上,我现在就给你肯定的话,我的天赋中等偏下,我依然坐在这儿演讲。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满世界地赚钱,没有想到奉此身心来做人性的学问,我今天尚且如此,你一定比我强多了。

 

   提问:现在六个月的婴儿,听爱和乐可以吗?还有哪些经典音乐放给他听更好? 

 孟老师:爱和乐可以,虽然有些人对爱和乐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对西方音乐的选择是这样的,第一,是知名出版社,第二,知名乐团,第三,大师级演奏,能够符合这三个标准,又能够是天籁的声音最好,但是那么多的音乐都散见在各种出版社的光碟上,你把它搜集一起实在不容易。爱和乐虽然不是知名出版社,但是出版社也不太差,虽然不是知名乐团,但是乐团也不太差,虽然不是大师级演奏,但是演奏得也不错,而且它又是把那么多音乐集合在一起,适合孩子听。其他的音乐就是古琴,中国古琴的声音,也是最具有音乐的高度鉴赏性的。中国古琴的声音最好的不是当今这几个弹奏古琴的人,你们去选中国音乐大全有一个古琴卷,叫古琴老八章,是1955年音乐抢救的时候录制的,当时有很多老人都已经百十岁的年龄了,他们弹古琴录下来的声音,所以这一片,我也推荐了很多家长去买,可以买得到,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的。

 

   提问:如何抓住培养孩子的每一个契机,师资素质不足和家长的无知导致错误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时期的最佳契机,作为老师和家长,该如何避免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材施教如何具体落实?谢谢!

老师:大部分家长都错过孩子的时机了,你能够从今天知道的时候去做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及早读经有两个解,第一解就是从胚胎开始,第二解就是听到的那一天,不要再耽搁一秒钟就叫及早读经了,错过的已经错过了,你现在赶紧做,才能不错过下一班车。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避免呢?就是从你听到的开始,尽其可能地给孩子多读。如果你还没有生小孩,你就多读教授的理论,了解得多了就知道该如何避免了,该如何去抓住时机了

 

  提问:十三岁以后,小孩的生涯如何规划?您如何规划您小孩的生活?

老师:十三岁以后,我还管他干吗,他进入书院,跟他的师友、跟他的师长在千年书院里山清水秀之间去琢磨他们的学问,到十八岁早恋我也不管,因为以他读经的这种基本的潜力,他是不可能给我找一个红头发、绿眼睛的外国人回来,然后到了二十岁,他想结婚,我也愿意,因为在书院不成家先立业,志同道合毕竟未来还会立业,所以我管他干吗呢,我只管他十三岁之前。(掌声)一个读经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给你领回来一个鼻子上穿环、肚皮上也带环的孩子,所以你要担心他的婚姻,你就从小做准备,一个婚姻不好、对象选择不好的孩子与他的对于人的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与他自己的人性的内在的教养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小听流行歌长大的孩子,婚姻怎么可能幸福呢?大家知道什么叫流行歌吗,什么叫通俗歌曲吗?就是一个失恋的人喝了点酒,写了段歌词,碰到一个同样失恋的人谱了首曲子,然后唱歌的那个人有非常多的失恋感受,他演绎出来,天下失恋的人一听,就流行了。(掌声)流行就是通俗,通俗就代表庸俗,庸俗的声音一旦进入孩子的生命,抠都抠不掉,知道现在的孩子恋爱为什么不幸福,婚姻为什么不稳定呢?因为他从小听着“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长大,“我抛开同伴独自流浪,就是不愿别人把你分享”,所以他的婚恋观和他的价值观已经被培养起来了,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再有幸福的婚姻了,他不相信人生有美好,不知道什么叫海枯石烂,不知道什么叫人间生命的永恒。所以要当心,不要在家里听四大天王通俗歌曲。(掌声)

 

   提问:孟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小孩让他除了读经之外,还让他学习其他的东西吗?比如琴棋书画之类的。

   孟老师:在该学的时候学,如果你的孩子0岁就开始读经了,十岁就可以学了,如果你的孩子十岁才开始读经,二十岁以后再学吧。因为从小读经长大的孩子,他一定会对琴棋书画感兴趣。要说才艺的话,没有才艺也可以,牟宗三就没有才艺,也不碍他成为千古大家,真正大家的人,你知道清朝的儒者为什么瞧不起宋朝的儒者吗,因为清朝的儒者专门玩这些东西,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训诂制度,他们知道的学问太多了,所以他们瞧不起宋明儒,以为宋明儒只在四书里打转,他何知宋明儒那些理学家来自于天地的智慧?所以你要让你的孩子成就小道还是成就大道,成就大道不会弹琴也没有关系,反过来,能够成就大道的孩子,随手弹一弹,也能弹得很好。(掌声)有时间、有兴致,读经的孩子想学什么不行,什么叫学古琴,抱着古琴,住在琴师家里,三个月不出门,那才叫学古琴,到书院,我们书院的孩子琴棋书画、武术中医是必习的项目,全天下的名师都得上书院报到,为什么?因为天下的老师都找不着好学生(掌声)。现在是传人难找,所以你不要给你的孩子去瞎操心了,你只管你的孩子肚子里有没有货,一个肚子里有货的孩子是天下的宝贝,天下的老师都想把绝学传给他了,他是法器才能承接法乳,你想太多了。(掌声) 

   世间最大的才能就是能够和谐处众,只要你有服务的精神,你到哪儿都可以找到工作,你说你是中人以下,我今天告诉大家,人是不分上中下三根的,只有到悟道的那一刹那,谁能悟道,谁是上根,所以看起来笨笨的人,你不见得不能悟,你那一天领悟了,你就是上根利智,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像我这样,不照样陪着教授十年吗?所以我说,有的时候我对自己是很不满意的,因为我认识教授在先,我刚刚认识教授的时候我是个老板,我总觉得我出了点钱,推广了几次演讲,挺了不起,我跟教授身边跟随了两三年都错过了他的义理,我只是在情感上去帮他的忙,直到我真正地读了牟宗三先生的书,真正地读到了王教授的儒释道西的综论,读到了有关于天台元教的判教之学,还有他的博士论文,我才真正进入到生命成长的阶段。(掌声)钝根、利根,只在悟道的那一刻才能分得出,看上去笨笨的,不一定不是利根,看上去很聪明的,不一定能悟道。(掌声)

 

   提问:孟老师,您好!我问一下,在学习《论语》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负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这些问题。谢谢!

   孟老师:如果说文艺复兴带来了人性的一些泛滥,那么我们只能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些局限,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的文化就是成德的文化,总是能带领这个时代的人在成德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所以再坏也坏不过现在这个时代了,只要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化,其实你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你不用管别人,管自己就行了,让自己能够甚笃、始终,让自己能够不断地超越,当然,你也要了解人性,不要跟自己较劲,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对自己过于严苛的人,对别人也太严苛,所以我觉得只要不忘了去向往生命的长进就是很好的长进了,善待自己。(掌声)

 

   提问:你好,孟老师,对于我们大学生去推广儿童读经教育,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老师去您的学堂学习读经教育,需要什么条件吗?

   孟老师:对于大学生推广儿童读经有什么好的建议,其实我觉得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身边的人需要了解,有必要了解,你能恰当的、适时的以你所知,尽可能地向他介绍,不要勉强,不要强迫,不要己所欲必要施于人,就是最好的推广了。在对方所能接受的情况下尽己可能地给他表达得更清楚。

 

   提问:老师,你好,感谢您的讲座,我的问题是,在我身边已经参加工作抑或是正在上学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二,他们心地善良,积极向上。三,他们理想很简单,不求声名财富,只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给家庭带来温暖。四,他们工作忙碌,经常加班出差,无法抽出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和读经。我不觉得他们的理想很庸俗,相反,我认为这种平凡的人生理想很伟大,请问,你怎样看待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对传统的冷漠之间的关系?

   孟老师:大家不要忘了,如果具备这四个特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德之人,你不要忘了,传统文化是有德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人性的表现,但是既是人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学过传统文化的人,只要他内在表现出他内在生命本有的德性,他也是传统文化。所以并不是说没有读传统文化的人就没有德性,德性本来就来自于生命中,只是传统文化集中地表现了德性。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同事虽然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心地善良积极向上就足够了,但是一个积极向上心地善良的人,虽然他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如果有哪一天真正读到了,只要他的德是真正的德,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一定让他觉得很温暖,所以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只是暂时的,没有接触何来兴趣,接触了,你安知他没有兴趣?他们理想简单,不求声名财富,只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给家庭带来温暖,这点我就不客气了,你生命有限,你的境界就有限,中国文化讲什么,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你没有声色犬马,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但是你有对家人的照顾,但是你仅限于对家人的照顾,而不能以照顾父母的心去体谅天下的父母都需要照顾,那么你的仁者的心就没有被打开,你就不能够像天地一样无疆无碍,所以有限的生命就一定是在有限的世界中,无限的生命才能够进入无限的世界。如果不学习无限的传统文化,如果不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仁的本性其实是无限的,那么你就是在限制生命,生命就是一种遗憾。所以我觉得既肯定了你说他们的价值,我也提出了他们的不足,作为你来讲,你也应该了解你自己要过如何的人生,去尊重那些善良的人们吧,有机会影响一下,当然,希望自己善良平凡的同时能够超越平凡,你超越了平凡,还不是在平凡中吗?所以真正的平凡才是不平凡。(掌声)

 

(文字審校:哲萱)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 方太青主简年度国学论坛圆桌讨论:国学自修的希冀与可能
  • 下一篇: 不可思议的太阳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