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横渠四句教

【字体: 字体颜色
 

昔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着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己任”的榜样,亦即是今日讲学的宗旨,慎勿以为空言而忽视之。

 

为天地立心

《易大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剥》、《复》是反对封。《剥》穷于上,是君子道消。《复》反于下,是君子道长。《伊川易传》以为“动而后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于何见之?于人心一念之善见之。故《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程氏遗书》云:“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盖人心之善端,即是天地之正理。善端既复,则刚浸而长,可止于至善,以立人极,便与天地合德。故仁民爱物,便是为天地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孟子言四端,首举恻隐。若无恻隐,便是麻木不仁,漫无感觉,以下羞恶、辞让、是非,俱无从发出来。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儒者立志,须是今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方为圆成。孟子称伊尹“—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横渠《西铭》云:“凡天下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皆明万物一体之义。圣人吉凶与民同患,未有众人皆忧而己能独乐,众人皆危而己能独安者。万物一体,即是万物同一生命。若人自扼其吭,自残其肢,自剜其腹,而曰吾将以求生,决无是理。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注云:“立命谓全其天之所赋,不以人为害之。”又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今人心陷溺,以人为害天赋,不得全其正命者,有甚于桎梏者矣。仁人视此,若疮痏之在身、疾痛之切肤,不可一日安也。故必思所以出水火而登衽席之道,使得全其正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学者立志,合下便当有如此气象。此乃是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

此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因人为气习所拘蔽,不肯理会,便成衰绝。其实人皆可以为尧舜。颜子曰:“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为者,亦若是。”学者只是狃于习俗,不知圣贤分上事即吾性分内事,不肯承当。故有终身读书,只为见闻所囿,滞在知识边,便谓已足,不知更有向上事。汩没自性,空过一生。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苟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圣人之言剀切如此。道之不明不行,只由于人之自暴自弃。故学者立志,必当确信圣人可学而至。吾人所禀之性,与圣人元无两般,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曰理也,义也。濂、洛、关、闽诸儒,探明义理之学,真是直接孔孟,远过汉唐。“为往圣继绝学”,在横渠绝非夸词。今当人心晦盲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致戕贼其天性。学者当知,圣学者即是义理之学,切勿以心性为空谈,而自安于卑陋也。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不是幻想的乌托邦,乃是实有是理。如尧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文王之“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都是事实。干羽格有苗之顽,不劳兵革;礼让息虞芮之讼,安用制裁。是故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中庸》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效,斯乃政治之极轨。自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霸降而夷狄。天下治日少而乱日多。秦并六国,二世而亡。晋失其驭,五胡交乱,力其可恃乎?中外历史,诸生闻之熟矣。非无一时强大之国,只如飘风骤雨,不可久长。程子曰:“王者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又曰:“三代而下,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从来辨王霸,莫如此言之深切着明。学者须知孔孟之言政治,其要只在贵德而不贵力。然孔孟有德无位,其道不行于当时,而其言则可垂法于万世。故横渠不曰“致”,而曰“开”者,“致”是实现之称,“开”则期待之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果能率由斯道,亦必有实现之一日也。从前论治,犹知以汉唐为卑。今日论治,乃惟以欧美为极。从前犹以管商申韩为浅陋,今日乃以孟索里尼、希特勒为豪杰,以马格斯列宁为圣人,今亦不暇加以评判。诸生但取六经所陈之治道,与今之政论比而观之,则知碔碈不可以为玉,蝘蜒不可以为龙,其相去何啻霄壤也。中国今方遭夷狄侵陵,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若曰图存之道,期跂及于现代国家而止,则亦是自己菲薄。今举横渠此言,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须信实有是理,非是姑为鼓舞之言也。

 

录自:马一浮《泰和会语》

 

  • 上一篇: 孝道与中国文化
  • 下一篇: 任庆运:终身经典教育可跳出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的囿限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