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中国文化

【字体: 字体颜色
 

孝道与中国文化

引 论

从本文题目的提示,本文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孝道」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关系」一词,也可能提示不少的关系方式。我们举例子来谈谈,便可以发现这一词可以包括「数学关系」,「物理关系」,「心理关系」,「自然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甚至「形面上的关系」。在这几个例子当中,形而上的关系看来是最可敬佩的了。但这关系只不过是空洞的推想和抽象的观念。至于其它的关系也不过是专门化或简单化,并没有一种关系可以联系「孝道」和「中国文化」。本文作者的观点,「孝道」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很有质量的。「质量」一词所启示的至少有三:第一是价值的重要性,第二是大量的包括性,第三是活力的功能性。只要具有这三种质量的关系性,「孝道」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便可以慢慢的适当的建立了。

现在,本文最主要的问题是:「孝道」是甚么?看来,不少对中国文化有亲属感的中国人便可以对这问题给予回答。其中一个答案是:「孝道」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另一个答案就是:「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儿。这两个答案看来没有错失,但没有清晰和实在的解释。这一来,本文作者只好从对中国文化的探究来获得对「孝道」的了解。首先,我们要把中国文化和「孝道」有关的特性给予清晰的阐述。然后,我们要从新解释「孝道」的含义。最后,我们便要探究「孝道」和「中国文化」究竟有甚么关系。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性

中国文化中有价值而且和「孝道」很有关系的特性,就是这文化的艺术性。这方面的文化认识已获得国际学者们所肯定。在半世纪以前,美国学者乔治罗利(George Rowley)在他所著的「中国绘画理论」的序文,对中国文化特性有所述:「中国人对生活的视察没有宗教性,没有哲学性,也没有科学性,但只有艺术性。」(注一)这一位学者所说也非常实在和正确。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对「艺术」一词给予解说。事实上,这一位学者之后,也没有其它学者给「艺术」赋予解释。这一来,本文作者便要对「艺术」一词给予探索和理解。探索和理解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把「艺术性」和「科学性」作一个分析的比较。

科学性的基本兴趣主要是对自然实物观察和了解。但艺术性的基本兴趣是在欣赏和创造。科学目的在求真而艺术目的在求美。至于操作的方法,两者也不相同。科学性的方法,注重逻辑性的分析和因果性的实验。艺术性的方法,主要是用直觉和感受性。至于两者题材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科学的内容,主要是实在性和合理性的题材,但艺术的内容,不必是事实,也不必要合理。至于操作的过程,两者也不一样。科学性的操作,便要遵守本来的定义和跟随实验的次序。但艺术的操作,可以对这些全不理会。艺术家的操作,就是创作。创作之外,还有对模特儿和自然物的模仿。至于他们的功能,两者的差异都很大。科学的功能在知识和技术的建立,但艺术的功能,就是修养情操或人格的培养。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文化是科学性的,而中国文化仍然是艺术性。中国文化的艺术性还包含着一切通俗生活的质素。从比较文化角度来观察,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就是艺术性。这艺术性仍可以给其它方面的文化指导或控制。艺术性和中国文化最大的关系,就是艺术给与道德的极大影响。中国的道德,多年来给艺术性的功能支持和表扬。而艺术性的功能,也能给「孝道」创生和助其成长。

从本文作者的观摩和探究,中国文化的道德具有四项特性:()艺术特性。()人文特性。()自我修行性。()运行和谐性。第一项特性已在本文有所解释。第二项特性和第一项有联系,但也和本文主旨有关系。中国道德的人文性很可以和传统西方的道德作对比。(注二)在传统西方文化,道德至上的权威就是上帝或就是神圣者。所有的道德规律建立于神的意旨中。但在中国文化,极端的道德权威,仍然是人文世界。看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道德性超越了神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道德的实践,并不是追随上帝的权威,而是只要追随人文的感觉性和人情性。这一来,中国文化的「孝道」,就是自然界人情对父母的表达。这一表达,并不须要倚赖神的权威或上帝所支持的。至于第三项道德特性,自我修行性,看来是民主的方式。「自我修行」所提示,不是要摆脱政治方式或社会方式,而是提示要摆脱倚赖上帝或神灵的权威。这一项「自我修行」,实在是传统西方文化所缺乏的,因为他们的传统一向都是倚赖上帝或神灵来指导行为。看来,这个「自我修行性」实在就是「人文特性」的另一面。这一特性词的含义,不在排除他人的支持,而是排除上帝和神灵的权威而已。至于第四项,「运行和谐性」,价值也非常重要。「运行」,是实在的变迁。在变迁的过程中,「和谐」就是「运行」要遵守的理想。这一特性,实在就是中国文化含有艺术性的道德运行。这道德运行的旨趣,就是要表扬文化思想的多种接纳性和接纳后的和谐创建性。这一特性,实在就是社会生活好好的基础。

总括来说,中国文化的特性极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在本文的建立,我们只要选录和「孝道」有关系的特性。和「孝道」有关系的,最主要的是「艺术性」,其次便是「自然人文性」,再其次便是「人文道德性」。其实,「孝道」便是这些文化特性的产物,但「孝道」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项特性。

 

「孝道」究竟是什么?

上文对中国文化特性已有简单的阐述。现在要顺着本文的旨趣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主要的问题就是:「孝道」是甚么?这问题看起来就是文字简单而意义通俗,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解释来创制各项不同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给这问题一点限制来便于讨论。这一点限制,就是把「孝道」限于它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创一个比较专门性的问题,对原来意义通俗及多元性的问题可以置诸不理。这一个专门性的问题就是:「孝道」在中国文化的地位究竟是甚么?这一问题可能就是和本文旨趣极有关系的问题了。给这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少。一个自然流露的答案就是:「孝道」是一种自然性的人情。但这一个自然性答案还未达到答案的目的。自然性的人情实在有很多种,这答案对「孝道」的特性也置诸不理了。那么我们也要重新发表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孝道」在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一个恰当的答案就是:在中国文化中的「孝道」,就是个人对父母的自然人情。这一个人情包含着特殊的感觉性,对人爱护的人情性,甚至于态度诚恳的敬畏性。事实上,这些人情性就是个人对父母的自然意识。但是,这些人情,在中国文化中,绝不是上帝或神灵权威者所创建的。这一来,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情,极富有人文性的。因为这些人情,只是人所创立的吧。

上文已对自然性有所阐述,现在应阐述文化性了。从文化的立场来说,「孝道」实在是中国道德的根本,也许就是中国道德的先进方式。这一来,我们在阐述「孝道」之前,也应当根据道德来发表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问题就是:道德是什么?这问题看来极简单,但它的答案可能极复杂。在目前的西方世界,有人认为道德的根源是理性,也有人认为是感情,更有人认为道德的理想是博爱。此外,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答案。但是,我们回到中国文化,道德就是人和人间关系的价值判断。所谓「孝道」,就是人际系价值判断之一。一个独立的「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实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举例来说,可以有和朋友的关系,和兄弟姊妹的关系,和叔伯婶娘的关系,以至和疏远亲戚的关系。但这些关系当中,没有一种关系可以和儿女对父母的关系可比。这一来,我们便知道,「孝道」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人与人间的关系,因而其实的道德意识和旨趣便跟从这「孝道」来发展。所以在「孝经」一书中,孔子曾说:「孝道,就是道德的根本。」(注三)这一个说法很有意义,但我们先要对「孝道」的实践有真正的了解。

我们如要谈「孝道」和人间生活的关系,实在很不简单。我们现在正要给关系阐晰析要把题材简单化,首先便要探究「孝道」在人间生活如何实践。答案就是,「孝道」和其本身实践,最有关系的是家庭生活。家庭就是中国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从自然角度来说,家庭的成立,先于社会,先于国家。我们要建设一个和平的国家或创立一个清静和平的世界,首先便要有家庭秩序适当的融合。至于在同一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极注重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尤其是注重儿女对他们父母的敬和爱。这一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就是「孝道」实践的生活。中国家庭,从古至今,都由「孝道」的反省活力所统驭。除了给家庭生活统驭之外,「孝道」也很有力量而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生活及各种文化活动。这一来,「孝道」不单是道德的基础,而且是中国文化活力的先进者了。

 

「孝道」和「中国文化」

这一节,其实,就是上一节的继续。上一节的主要项目就是谈论「孝道」在中国文化的地位。简单的问题方式就是:「孝道」的地位是什么呢?上一节给这问题的答案就是:「孝道」是中国道德的根本,也许是中国道德的先进者。这一答案已经对「孝道」和「中国文化」间的关系有画龙点睛的提示。现在这一节只是继续我们的观摩和探索。

首先,我们观摩所得,「孝道」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就是它们的「相互创建」。「孝道」并不由上帝或神灵所创建,而是由中国文化的人民所创。在传统的西方文化,一般道德教训都是由上帝和神的提示。但在中国,所有的道德教训都不过是人本身的产品。人本身产品的开始,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开始。开始的时候,做儿女的人情就是要敬爱父母。这些人情,就是「孝道」人情。这些人情更发挥教育功能来创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文化生活。这一创制方式,看来是对最初创始的自然动作的一个反应。这一来,我们可以说,「孝道」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就是相互主观和相互客观的方式。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做主动,也可以同时做被动。在这相互创建的过程,「孝道」和「中国文化」只好相互和谐,甚至互相合并了。

现在我们也要探索另一关系。这关系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在传统的西方世界,宗教很有价值,而且是文化的必需品。但在中国文化当中,根本没有什么正式宗教。从通俗常识来看,传统中国有三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可是,从观摩和探索,孔子富有自然性和人文性。他不是神,不是上帝。他也自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一来,儒家不是一个宗教了。至于「道教」,根本不是什么宗教。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没有给一般人的行为加以缚束,而只是见解的表扬。(注四)那么,佛教又是什么呢?始祖佛陀,不是神,不是上帝,只是一位人对世界有所领悟。根据佛学的观念,任何人都可以经过领悟而成佛。我们要是把佛教和其它宗教(如基督教)相比,佛教简直不能算是宗教了。这一来,我们便面临一个很大的疑问:中国文化是不是没有宗教呢?对这问题的回答,也可以包括「肯定」和「否定」两项答案。肯定的答案只是对一事物的实在性再加以肯定,而否定的答案其实就是转移方向来肯定另一事物。在这里,「另一事物」就是「孝道」。「孝道」在中国文化正是要取代宗教的地位了。

到了这里,我们面临新的问题了:为什么「孝道」可以取代宗教的地位呢?什么因素能令「孝道」转变成宗教呢?我们要获得适当的答案,先要探讨宗教的特性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宗教的精神具有三大特点:第一特点,是对超越实体的探索。第二特点,是对神圣长寿的祈望。第三特点,是对人或鬼神建立适当的关系。至于「孝道」能取代宗教,就是因为它举着这三项特性而自然成长了。第一特点就是直觉意识和形上的探究。第二和第三是人文自然的心理方式。至于第三项特性,就是要用探索机会来和接近的人建立关系,这是一项独特的心理活动。在中国文化之内,人和鬼神都属于人间的世界。所以第三项特点可以从而建立。至于第二项特性,对长寿的祈望,看来实在不简单,将在下一段给与解释。

在中国的伦理学,「孝道」的主要意义不限于个人对一同生活的父母的敬爱。这「孝道」的意义敬爱所及的人,还要包括已死的父母亲和过去很久的祖先。除此之外,「孝道」还包含着一种心理的功能来使孝道的实践人不必怕死。事实上,在整个世界,人类的死亡就是要成立宗教的主要原因。要是人类可以长寿而不死亡,可能根本没有宗教的创建。正因为「死亡」是完全不能避免的事实,要是没有宗教这一类的文化项目,一般人便不能过平静的和舒适的生活了。在上文已提及,「孝道」功能可以减轻一般人对死的恐惧。不过,这一功能的实践并不是绝对的。在中国的文化里,要克服死亡恐惧的第一个步骤便是要生一个男孩子,又更希望这男孩子持续来生产男性的下一代。根据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只有男性才可以获得家庭生活的持续,这实在是男性中心社会的重要观念。因此,在中国社会里,家庭生活就是要以诞生男孩子为主要的目的。为了男孩和男性的下一代,这做父亲的就算快要死亡也没有什么恐惧。这个家庭生活的持续实在就是「孝道」实践的生活。有了孝道意识的助力,家庭生活的功能集中在诞生男孩和男性的下一代,由此而寄望于永生或长寿的境界。这一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孝道」在中国文化,就是要实践它的宗教功能。但这宗教功能的实践,只不过是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罢了。

 

结 论

这一篇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阐述中国文化一项特性。这一项特性就是「孝道」,是别的文化从来没有的「孝道」。此外,这一项特性是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质素。它的出生地点,生长地带,以及成熟后稳定所居的地方,都是同一地点——人间世界。这实在是中国文化所创建的。「孝道」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多元的质素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结论:「孝道」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两者「互相创立」。

本文的作者曾经是「孝道」的实践者。他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员和学者。(注五)当他获得文学士的时候,香港德明中学给予聘请,执教中国文学。(注六)文学的题材也包括「孝经」一书。这一本「孝经」,在中国文化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在德明执教只有一年便离港到美国留学去。但「孝经」一书,还给他不能磨灭的印象。(注七)

可惜的是,在现在的世界,「孝道」和「中国文化」没有如前的紧密的关系了。这也许是世俗现代化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过程,只有物质科学和工商业的发展有所进展。「孝道」已经为一般人冷淡地忽略了。要是我们要维持传统道德的旨趣,「孝道」应从教育方式重新创建。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孝道」和「中国文化」可以持续它们本来相互的创立,从而建设理想的将来。

注 释

()乔治罗利着:「中国绘画理论」(一九四七),第三页。

()这一篇文用比较文化方式来给予中国文化和传统西方文化的比较。在现代世界,西方文化也比较和中国文化接近了。

()这里所引的,是孔子和曾子对话时所说的。

()「道家」一词所指,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道教」所指,是一个宗教性的团体,这团体没有什么组织,更没有什么文化的权威。

()本文作者曾出版不少论中国文化的文章。最近他更忙于写作「中国文化反省」一书。这书不久便可面世。

()这教书的席位是在香港德明中学。这中学对中国文化极为关注,而「德明」实在是孙中山先生的另一名字。

()「孝经」是十三经之一。这书被称为「经」,就是获得超越性的支持。

 

附言:

吴森教授这篇《孝道与中国文化》正好补足了他的老师唐君毅先生《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一文里没有提到孝道之处。

北美比较中西哲学文化电子期刊《广大和谐》同步刊登了这篇文章,并且还有英文版本,网友有需要的可去阅读。FILIAL PIETY AND CHINESE CULTURE
   
吴森教授这一篇文章可与他的《情与中国文化   吴森》一文对照去读,相信定能对中国文化的内核有更深入的了解。

 

  • 上一篇: 尚书 序
  • 下一篇: 马一浮:横渠四句教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