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百灵社区 如果取缔孟母堂我们会失去什么

【字体: 字体颜色

如果取缔孟母堂,我们会失去什么?

2006815 百灵社区评论

上海市孟母堂事件,近来受媒体热炒,受网友热评,观点不外乎三种:第一种,不合法律规定,取缔等等;第二种,孟母堂不失为现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应该允许其存在;第三种,其部分意义值得肯定,但要注意糟粕。且不管孰对孰错,也不管孟母堂最终的命运如何,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如果取缔孟母堂,我们将失去什么?避免冗长,我简要归纳如下:

如果取缔孟母堂,将是上海市的悲哀,偌大上海容不下一个孟母堂,与其国际化开放的大都市形象不符,心胸如此狭窄的上海,能够受国人、受国际的尊重吗?
     
如果取缔孟母堂,将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偌大中国容不下一个孟母堂,恰恰昭示了中国教育的狭隘、偏执与功利,如此整齐划一、铁板一块的思维与做法,能够培养了兼容并蓄、心胸博大、开明的人才吗?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耗资巨大的教育投资,培养出了真正的人才吗?陷入困局的中国教育,犹如一个黑旋涡,要将所有关于教育的尝试都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免将来有成就,坏了中国垄断教育的大一统局面。
     
如果取缔孟母堂,将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几乎断绝,南怀瑾等国学大师深感忧虑。中国之所以受到外国人的兴趣和关注,我想不是中国的经济、政治,而是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靠的就是从小背诵经典这一法宝(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看看以教育水平发达享誉世界的犹太人,靠的也是这一法宝)。在国外,许多人非常热心并急于想学习中国文化,而在我们国内,却是一片糟粕的扼杀之声,中国人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吗?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危矣,中国人危矣!绝非危言耸听。
     
孟母堂的贡献,在于他向世人重新展示了中国古人学习的法宝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主要方法就是儿童时期背诵经典、不求讲解。儿童背诵经典不是孟母堂的发明,口口声声孟母堂颠覆中国当代教育人,可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疏。孟母堂只不过做了一种展示,向我们许多人说明背诵经典这种几千年来有效方法的威力和魅力。
   
在这是我不详细解说儿童时期背诵经典他的巨大威力,我们从一个大多数人熟知的古人话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以约略感知一二十年的时间,古人可以有如此成就,而以现在学校教育年限推算相当于高一的水平,试问现在高一学生的水平如何?
   
我们应该感谢孟母堂,在这个教育大一统近于垄断的情况下,他重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儿童时期背诵经典这一成才的法宝。我们应该保护孟母堂,在这个教育功利、德育教育几乎失败的教育体系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因材施教、活泼、轻松且易于成才的方式。
   
私塾教育真是历史的垃圾吗?我不想多说,只想引用一片短文就可说明。号称精通九过语言、学贯中西的近代大学者辜鸿铭先生的评价,附下:私塾读经---


辜鸿铭的经验                                      

作者:养光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将中国文化传入西方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的先祖侨居马来西亚,十岁时随着义父英国人布朗回到苏格兰,被送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时间,布朗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只背不讲
        
辜鸿铭很想知道《浮士德》书里的意思,但布朗坚持不肯讲解,他说:「只求你记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便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名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在讲解的期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背诵。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都记熟了。
        
求熟不求快
        
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还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要辜鸿铭读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读了三天,就哭了起来。布朗问:「怎样了?」辜鸿铭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再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心里很了然的告诉他:「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接着进入爱丁堡大学,专修英国文学,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等科目。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典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得有多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还是一直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回忆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像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一学就会,触类旁通。二十岁的他便顺利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坚持困而学之
        
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悦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辜鸿铭想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后来辜鸿铭到巴黎大学深造,他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女房东学希腊文。刚开始教她学希腊文字母时,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挡都挡不住。」
        
背熟一家名著
        
辜鸿铭曾对清朝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辜鸿铭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文诗,有学生请教他如何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说:「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他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他教人记忆的方法,初步为「感动」,第二步为「保留」,最终为「回忆」。当他花甲之年,有人亲耳听过他背诵弥尔顿六千一百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布朗对辜鸿铭的寄望极高,曾告诉他:「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都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一八八五年,辜鸿铭回到中国,受到晚清重臣张之洞的赏识,聘为幕僚,专责办理洋务。辜鸿铭舍弃了先前的欧化的生活,留起辫子穿着长袍马褂,不遗余力地颂扬中华文化。他看到西方汉学家翻译的中国经典大多不堪卒读,许多外国人误以为孔子是个好说大话、平凡、陈腐的三家村老学究。辜鸿铭以他典雅的英文,穷毕生之力翻译中国经典,一心要把中华文化推向全世界。他深信孔子说的:「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唯有通过自尊和正直诚实的生活,赢得一种道德力量,才可以改革世界的乱象。
        
后记:本文根据︿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与︿解读辜鸿铭﹀两篇文章撰述而成。
                          
录自明伦月刊三六

  • 上一篇: 8.24 新浪财经 刘海明 在全日制私塾就学不到爱国主义教育吗
  • 下一篇: 8.06南方都市报 秋风 爱国主义不是教育部的专利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