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仲尼式。琴体浑圆修长,漆色深褐,断纹如冰裂。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琴底篆刻“秋籁”并“德斋珍藏”,腹内朱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曾由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叶诗梦收藏,一九八五年成公亮于济南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秋为天气,籁为音声。秋籁者,天籁也。《庄子》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其者谁邪?”故丰富之音乐,皆自然之体现。古人云:“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即此意邪?
《孤竹君》本事,见于《庄子》、《列子》、《吕氏春秋》、《史记》:商周时的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父亲孤竹君的帝位,两人逃出孤竹国投奔到周。到周后,他们反对周武王征伐商王朝,再次出逃并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各典籍记载略有不同,但不愿继承帝位,不食周粟情愿饿死的清高气节是一样的。然而琴曲《孤竹君》曲谱后记中却对这个著名的故事只字未提。后记从颇有《古诗十九首》风格的五言诗开始:“冢上一竿竹,风吹常袅袅,下有百年人,长眠不觉晓。此昔人邂逅墓中语也,其称孤竹君言多怆切,犹能使人惕然,夫墟墓之感,古今所同,匪有蒙庄之达,鲜能释焉者,闻斯鼓也,勿移其声可矣。” 后记通过五言诗发出了对人生的歌吟和感慨。生死大矣,其惕然、怆然、惑然,古今所同,或许只有庄子那样超然物我的达生能释然於此。“闻斯鼓也,勿移其声可矣。”听弹此曲,不要离开音乐的精神啊!在这文字段中,既有深沉寂寥的情怀,又有希企超脱的意愿。 在《孤竹君》的打谱过程中,把这些后记和典籍记载的启发当作诠释音乐的思考起点,一步步寻找感受其内在和深刻的哲理、情感。事实上,曲谱所提供的正是一段段委婉曲折的旋律,如诉的音乐时而叹息沉思柔肠百转,时而又开朗清新如入奇境,细腻多变的乐思把伤感和快乐、叹息和歌舞连缀回旋于一曲之中,音乐想要表达的正是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对人生的低吟高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