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唱唐诗 ——一门综合新课程

【字体: 字体颜色

/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继承好、发展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唱诗课为学校教育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内容打开了一扇窗口。

    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其所不同于吟诗(吟诵)者,乃是因为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因素,将其发展为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等同于唱歌,唱诗之所唱是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中国经典诗歌,更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唱诗课,是界于语文课和音乐课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实践,本文拟就“唱诗的基本理论”和“唱诗的课程理论”作简要论述。 

   唱诗的基本理论

  “作好这件工作……最最重要的是为古诗词谱曲的质量”。1唱诗的基本理论

——即究竟应该怎么唱古诗的问题,是发展唱诗课的前提。  

   古诗文吟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传统的形成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从语言因素讲,汉语是一种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2尤其诗歌更是如此,“唐律诗……是汉语诗歌既脱离了音乐又达到了自身音乐化的极致的产物……”3 (二)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一体,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4 即古人对此之阐述,如《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即源自民歌 。五四运动后,西学东渐,国学渐次处于弱势地位,诗、乐一体的传统(如吟诵、曲学等)亦渐行渐远,近乎成为一门绝学。但100年来,恢复、继承和发展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的努力却一直未曾中断过。因此,有必要对100年来中国诗、乐一体化的实践作一简要回顾。

1904年以来诗、乐一体化实践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1904——1949年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乐一体可分“学堂乐歌”、“吟诵”和“艺术歌曲”三种类型。

   (1) ——学堂乐歌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读古诗歌”课,明确此内容“与外国唱歌课相通”,并注明“每日遇童子倦怠之时,歌诗一章”。这其实就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课。“这几句简明的记载,表明一百年前封建王朝时期“新学”倡导者们对音乐与诗歌关系的认识。”5随后学堂乐歌成为实际的音乐课,1904——1907年沈心工编印《学校唱歌集》3集,1905年李叔同编印《国学唱歌集》,1913年张秀山编印《最新中等音乐教科书》,这些学堂乐歌中大多属“翻译歌曲”,“但从当时直到20世纪40年代,学堂乐歌所引进的外国作品很少按照原文歌词作译配介绍,多半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外国的曲调填以中国的古典诗词……”6,我们可以称这种类型的古诗词歌曲为“洋腔洋调的中国古诗词歌曲”。

    (2)——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对传统吟诵的保护。

    (3)——以黄自、谭晓麟为代表,运用西方作曲技术自由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学堂乐歌中洋腔洋调的古诗词歌曲已经历史检验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开创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先河。以黄自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职业作曲家借鉴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手法,运用欧洲传统的音乐语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总体略显洋化,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的神韵,但奠定了运用欧洲艺术歌曲的手法创作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统。谭晓麟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术谱写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却极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神韵,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对传统吟诵的保护,借鉴吟诵方法“以声作曲”,为我们今天的“古诗词吟诵艺术歌曲”提供了最早的雏形。总之,这一时期开创了为古诗词谱曲的三条基本道路:儿歌、艺术歌曲、吟诵歌曲。

(二)1949——1979年,这一时期以毛主席诗词歌曲为主,本文对此不加论述。 

(三)1979——2002年,这一时期的诗、乐一体主要有六种类型:

   (1)古诗儿歌——在理论上可将其视为学堂乐歌的延伸。这种类型是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100年来诗、乐一体化实践最主要、最大量的类型。这种类型可分两种:职业作曲家创作的古诗儿歌,业余音乐爱好者创作的古诗儿歌。

   (2)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类型是在黄自、谭小麟基础上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具中国神韵。

   (3)古诗文吟诵——这一时期除继续传统吟诵的研究外,还出现了在吟诵基础上自由创作的“吟诵曲”。

   (4)流行歌曲、影视配乐中的古诗词歌曲。

   (5)大规模整理古代歌曲。

   (6)以古诗词为题材自由创作的器乐作品(含交响合唱作品)。

   这一时期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进入成熟期,以古诗词为题材的专业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以黎英海《枫桥夜泊》为代表,器乐作品以金湘《诗经五首》(交响合唱)、朱践耳《第十交响曲》、徐振民《枫桥夜泊》和《唐人诗意二首》等为代表,这些作品用器乐刻画古诗词的意境,精深微妙。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重音乐、轻语言,平仄颠倒,破坏语言自身音韵美”的现象俯拾皆是。

    这一时期对中国古代歌曲进行的大规模整理,以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刘崇德译谱的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为代表,但其译谱的准确性尚有待确认。

    古诗词儿童歌曲在这个时期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尤其业余音乐和古诗词爱好者谱写的古诗儿歌更是大量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柳松柏“唐诗新唱”,香港吴碧茹“歌唱唐诗”,北京“唐诗儿歌”和黑龙江“唐诗新唱”等,另有介于业余和专业之间如潮洲陈安林、黑龙江李景忠等人创作的古诗儿歌。这种类型的古诗儿歌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对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却严重破坏了儿童对古诗意境美和音韵美的感受,这种破坏作用如同学堂乐歌中土洋结合的古诗词歌曲一样会损伤我们的文化神韵和文化心理。专业音乐创作中的古诗儿歌亦不在少数。通常对儿歌的理解是:通俗、儿化,倘以“儿化”论,则古诗儿歌这种体裁很难承载古诗文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也很难在中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心理中获得广泛共鸣,因此,倘以“儿化”论,“古诗儿歌”这条路是难于走通的,也有例外如黎英海《静夜思》、黄晓飞《村居》、戴于吾《出塞》《梅花》等作品既适合儿童演唱又有韵致,但这类作品毕竟数量太少。

     在对传统吟诵的研究和吟诵曲的创作中,笔者认真学习了江苏秦德祥、南京陈少松和福州陈柄铮的论著及作品,认为以下几点可资借鉴:1.重视语言,尊重平仄,尊重古诗词的结构完整,如吟诵时不在韵脚后加唱长腔的衬词,不反复吟咏某一、二个字、词、句,平仄不颠倒,灵活运用“平长仄短”、“平直仄曲”;  2.旋律简单,老少咸宜。但传统吟诵的缺点是音乐千篇一律,没有起伏、没有对比,不能体现诗的意境。

   最后不能不提到80年代以来的影视音乐和流行歌曲,如《红楼么梦》插曲、《三国演义》主题歌和《虞美人》、《明月几时有》等,既用通俗的旋律和配器唱(奏)出了中国的古风古韵,又获得了听众的广泛认可,其成功表明古诗词歌曲这条路完全可以走通。

   (四)2002年11月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对诗、乐一体化的系统整理和全面全面学习,出现了“古诗词吟诵歌曲”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唱诗课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总的趋势是:东西方文化在经历了长期的碰撞、融合后,重整、重构了的中国文化会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机构参与到重振、重构中国诗、乐一体化文化传统的工作中来。 

 由以上论述,可概括出以下两条脉络:

  继承传统吟诵的优良传统,注重诗歌语言自身的形式美,保留传统吟诵音乐易学、易唱、老少咸宜,便于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用丰富的器乐音响(伴奏)刻画古诗的意境。

   由此,唱诗的基本理论可表述为:融文学、语言、音乐三者为一体的古诗词吟诵歌曲,在文学上,用器乐(伴奏)表现古诗的意境;在语言上,重视平仄,重视古诗的结构完整;在音乐上,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在传播方式上,力求老少咸宜,“可口耳相传”。

          

   唱 诗 的 课 程 理 论

(一)   唱诗和唱诗课的意义

   唱诗是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并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走进课堂的。其现实意义可从广义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理解,亦可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方面理解。

    就广义而言,当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食粮匮乏,尤其格调高雅且适合于儿童歌唱的歌曲太少,“古诗词吟诵歌曲”的出现有利于改变儿童唱流行歌曲的状况,寓德育于美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将课改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是这门课最根本的特点,它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改强调“学科综合”、 “转变学习方式”、“加强人文教育”,唱诗是介于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综合学科,它以诗、乐相结合,改变了原有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化、美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亦深化了音乐课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可以在古诗词中得到充分反映……这种教育有往往是生动、形象的”7,与通常的古诗词教育相比,唱诗所起的人文教育作用更为含蓄、更为深刻、更具美的特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   唱 诗 课 的 教 学 目 标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音乐为手段使古诗词的学习得以美化、深化,将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唱诗课要完成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五线谱识谱视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和歌唱能力;

  以配乐朗诵和歌唱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并逐渐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培养学生独立吟诵古诗的能力。

 

唱诗课教学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

(一)音乐基本知识和能力

 

1 感受唱诗的乐趣,养成唱诗的习惯;

2基本掌握五线谱,能视唱无升降号、无变化音的简短乐句;基本建立音准、节奏节拍和音乐速度概念;

3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古诗词

 

1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掌握36首风格清新明朗的古诗;

2能够有表情有韵味地朗诵古诗、歌唱古诗;

3 通过音乐感受古诗的意境。  

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

(一) 音乐基本知识和能力

 

1   能视唱无升降号、带简单变化音的乐曲;建立精确的音准、节奏节拍和音乐速度概念;

2   培养高雅的音乐品位和对音乐基本风格的判断能力;

3   培养歌唱能力,让学生能够有韵味、有表情地歌唱。

    (二)  古诗词

1   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掌握36首有深刻含义的古诗;

2   通过音乐体验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开始培养学生自由吟唱古诗的能力。

第三学段(小学5——6年级)

(一) 音乐基本知识和能力

1  能视唱一个升降号的乐曲;

2  具备一定的音乐鉴别能力和艺术品位;

3  具备良好的歌唱习惯和歌唱能力,能够有表情、有韵味地演唱有一定难度的歌曲;

(二) 古诗词

 1   掌握36首篇幅比较长的古诗词。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由吟唱的能力。

 

 唱诗课的教学

    唱诗课可作为校本课程(用校本课程的课时)、亦可作为特色音乐课来开设(音乐课课标规定小学每周2节,可用1课时进行唱诗课的教学,音乐课标规定的识谱视唱等教学内容可在唱诗课内完成)。

唱诗课的教学模式,可以2课时为一单元,每单元学会一首古诗,第1课时基本掌握(背会,唱会),第2课时提高(讲解,歌唱的艺术处理);每课时用大约20分钟学习识谱视唱(乐理,节奏节拍),大约20分钟学习古诗(发声练习,朗诵,歌唱)。

需要明确的是,与语文课“讲、读、背”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方法强调“记忆、理解”的教法不同,唱诗课认为古诗词属语言艺术的范畴,“诗、乐结合,以学生体验,学生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体验、表达”,这种教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自然地完成记忆。在教学中要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用国画做背景制作教学课件,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结合起来,将历史地理知识与唱诗课结合起来,这样的唱诗课便生动起来、丰满起来了。

 

 

1 王安国  致笔者的一封信

2 王 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商务印书馆2002《诗词格律十讲》

3 李西安 《汉语诗律与汉族旋律》 《音乐研究》2001年9月第3期

4《尚书  尧典》

5 王安国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181页  2004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薛范 《翻译歌曲的历史》2001年9月第3期《音乐研究》

7 谭南周 《让古诗词进入中小学校园》 2003年《厦门教育》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厦门日报:校园飞扬唱诗声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