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之记忆—— 缘起

【字体: 字体颜色
 

周应之

        去年八月,偕于文华君于五台山普寿寺拜别梦参老和尚,乘车沿山蜿蜒而下,文华君以其音乐示余,歌声清旷高朗,低郁廻肠,与窗外山景偕融,颇动人心。

 

        因本人对昆曲独有情钟,于上昆周雪华老师以昆调谱曲的古典诗词歌曲印象极深,私想文华君的音乐若能有古典风情,应更有韵致。欢谈之时,知其多年来因纠沉于舞台,一直未能有机缘抒发其古典情怀而抱憾于心。大众所知,文华君乃评剧出身,戏曲修养素深,音质清约流丽,当年就读音乐学院时,就以神似黛玉、声若幽谷而卓荦群芳,成为电影《红楼梦》插曲的主唱者,谁曾想后来却以《纤夫的爱》扬名天下,她本有的娴雅柔润的古典气质早为尘音所掩,难为人知。因此遂萌生与其合作古典歌曲的想法。

 

       流行音乐娱乐大众,但歌词浮烂俗白是其通病,如此只能俗薄人心,而失去了音乐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娱乐的繁荣,舞台的急骤需要也使民歌的创作质量下乘,为古典诗词谱曲不失为一条生新之路。中国的古典诗词本身就具备很强的音乐性,其数如烟海星辰,取之不尽,诗词不仅是文学美的象征,也是人生境界美的象征。如能结合古典音乐(如南音、昆曲、古琴、古曲等)的创作,歌坛将有新的面貌。自王立平先生的《红楼梦》组曲闻世以来,为古典诗词谱曲渐成风气,尤其是近年国学热的兴起和益助,对古曲的沟沉,以及为诗词谱曲的日益丰富,阳春之乐早有大众。这张音乐专辑将作为我们拟定的《国学唱歌集》的第一辑出版发行。

 

       音乐围绕节日的记忆也是切中时弊。我们这一代因文化的断层和缺失,对传统知之甚少,对祖先的精神财富漠然然无视。曾几何时,年轻一代及少年儿童竟热衷于西方节日,如今对很多中国人而言,传统节日的记忆,以及节日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的记忆模糊不清,这对于有悠久文明的华夏民族来说是十分可悲的,重新唤起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和对传统文明的温情,于国民整体精神素质的提升、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考虑到音乐的重点是节日的记忆和歌唱的抒情性,歌曲诗文的选择并不囿于表现节日的文化内涵(节日的文化内涵有专门的文字阐述),所选诗文也颇有得意之处,如《离骚》为赋体,《兰亭序》为骈散风格,两者不同于诗词,均节选入曲,为前人所无,这拓宽了以往只有诗词谱曲的思路。而诗文作者从战国屈原到清代苏曼殊,上下跨越两千多年,极具时间张力,与节日的绵亘历史相允合,楚辞的峭古眴焕无疑也增添了节日历史的沧桑斑驳之感。

 

       古典诗词究竟年代久远,音乐能否契合古人,与诗文的语韵、意境相谐律?征稿之初,是有这样的隐忧。值得赞叹的是,作曲家的确是人类别样的群体,能写就动人的旋律,人类因之而抒泄情感、陶美心灵,旋律之勃扬、潺缓是人类和美的心声,悠然而贯之古今。专辑以民族唱法结合古典的原则,向赵季平先生、戴于吾先生、尹铁良先生、吴少雄先生、伍林发先生、吴树德先生、林原女士征曲,他们分别代表了老、中、青三代作曲家,风格迥异,曲调华章纷艳,发明耳目。

 

       既为古诗文音乐专辑,书法艺术的展现早在考虑之列。孟子故里赵子富先生谦逊而乐以当仁,歌词均以小楷抄就,书法清铄精妍,与音乐相益得章。

 

       最后,愿文华君有完美的歌唱演绎。

 

  • 上一篇: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于文华专辑 欣赏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