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关于两岸读经

【字体: 字体颜色
 

       读经是对的。但,还是有些问题。

       读经运动,肇始于台湾,后又影响了大陆;若论传播之速,影响之广,诚百年来文化复兴之盛事也!

       声势既大,反弹便深。台湾这边的反对声浪,主要来自政治考虑;但是,政客说话,通常连自己也不信;因此,这种反对,其实无伤;除此之外,再有明摆着反对者,其实不多。究其原因,系因台湾的儒家基底,本来就在;民间的传统底蕴,更一向雄厚;真要推动读经,立可榫卯相合,毫无间然。

       大陆此侧,却是不同。只见民间满头热忱,知识界却意态阑珊。主流知识分子一谈起读经,多半保留;激烈反对者,更大有人在。他们背负了“五四”以来的反传统包袱,对“旧社会”种种,素来反感;“读经”云云,更尤其憎恶。“文革”至今,虽说杳远,但在他们身上的影响,却烙印如新。

       这烙印,是历史之共业;若要理性说服,其实不易;真想去除,更属难上加难。一来,他们颇有年纪,习气已深,撼动极难。二来,读书人的知识障,素来严重;所有想法,都早已自成一说;理论之严之密,更将自己团团禁锢。其实,多说无益。

       因此,那些极力反对读经之议论,不管出自什么名家,也不论新闻版面多大,总之,都不必与之过多辩驳;偶一言之,可矣;除此之外,多言无益。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着实毋庸过虑,毋庸摆荡,大可放心地教导子弟读经。至于那些反对言论,尽管声势浩大,却也只是一群“五四”遗老的偏执拗强罢了!随着欧美的荒愁莫知所以,随着西方教育理论之破产,他们再如何呶呶不休,也都只能尽化浮花,全成浪蕊;一个个的浪头过了,也就过了。但是,沧海仍旧,青天依然。

       然而,虽说反对读经之议论,多半不对,但是,现今之读经,也仍有些问题。

       首先,道学味太重。“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清末以来,中国文化之倾颓破败,固因外力入侵,但根柢说来,更是因为自身之病重疴沉。自宋以来,过度尊崇儒家,又极度谨小慎微,读书人遂拘隘难伸,气象渐失。要不,耽溺于风雅之事;要不,萎死于琐碎道德。于是,那口诵圣人之言的道学先生,摇头晃脑,非腐即酸,个个成了孔子批评的格局既窄心量又小的“硁硁然小人哉”!

       结果,“五四”以来的反传统,并没有将这股酸腐味给洗清涤尽;相反的,在极度反传统的“文革”之时,其伪善,其虚矫,让那道学精神吊诡地借尸还魂,甚至,还更堂而皇之,更蔚然大观。而今,“文革”往矣,但那道学气息却未随之而去,在这波护持传统的读经运动中,仍依稀可嗅得那份酸腐陈味。这些主事者,多半道德感过深,使命感太重,整个生命,仍然过多不必要之紧绷。生命若无法舒展,格局又无法打开,那么,读经再多,也是枉然!

       正因这种窄隘,现今读经,遂多蹈宋儒旧辙,仍过度以儒家为中心,更过度紧盯四书。因此,今年台湾的高中课程,恢复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遂引来莫大之质疑。这些质疑,撇开政党恶斗的去中国化论调不管,最关键的是:既名之曰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就理应儒释道三家均衡介绍。孰料,主事者完全是道学心态,只读四书,不及其他。面对外界质疑,除了用篇幅有限这种不成理由之说词搪塞外,还觉得自身一片赤忱,竟饱受无情无理之攻讦,遂处处防卫,更自觉委屈。读经若读成这种卫道心态,其实,不读也罢!

       现今读经,另一个更根本的困境是,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长久看来,成效难彰,理想难期。

       两岸读经,今日能蔚然成风,居功厥伟者,有王财贵先生。他的读经理论,完全正确;驳斥成说,也极中肯綮。然而,他早期推广所说的读经之效,今日看来,却有些言过其实,明显过度乐观。台湾读经大兴,迄今已逾十余年;彼时读经之孩童,今多已成年,最当勃然兴发之龄。若依王先生当年所言,此辈青年,理应斐然成章,早该熠熠生辉了,但证诸事实,却完全不然。此辈年轻人展现之气象,与读经之第一义该有的胸襟气宇,实在远不相侔。即使是最表面也清楚可见的所谓国文程度,都很难说已经超越了未受读经洗礼的四五十岁那辈,更遑论再长一辈?

       读经,本是为了成人;读经,本是为了成为通达事理、性情平正、自知知人的朗豁之人。然而,两岸读经,尽管如此一片骚然,但离此目标,却其实迢遥。问题核心是,目前的读经,并没有深植于该有的文化土壤,只像是种子撒在沾了水的棉花上,当然可生长,也看似清葱翠绿,但总难以期待枝繁叶茂,绿荫满地。

       所谓经书,本是植根于自然、植根于文化土壤而生之长之茁之壮之的烨然硕果。读经,欲有大成,原该同古人一般,天生地长;亦该如古人一样,厚土深培于悠悠人世。否则,读再多的经,都只是拾人牙慧;背再多的经,都仍只是孔子嗟叹的“苗而不秀”与“秀而不实”。如此读经,若当学究,容或可行;欲成志士,则断乎不能。现今文化土壤,经此百年斲毁,当然饶富不比当年;但真可植根之处,其实仍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譬如台湾民间之四时祭仪,又如神州各地之戏曲说书,再如两岸皆然之庶民之勤奋笃实与活泼豁达,凡此种种,都足以让经书接得上源头活水。有志之士,若能留心于此,则读经之事,方能可长可久;读经运动,更可气象一新!

                              (作者系台湾作家、学者)

 

  • 上一篇: 馬英九競選連任公室發表“讀經篇”廣告
  • 下一篇: 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