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院全球遍地开花 难掩国内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字体: 字体颜色
 

资料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江村     时间: 2009-12-17

孔子学院的迅速扩张从侧面说明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汉语热已成不争事实;但另一方面,汉语热和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距离仍然巨大。

孔子学院5周年 第四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

孔子学院正在全球遍地开花。但对于孔子学院而言,数字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有效推广。

由于翻译人才、出版和营销等方面的资源不足,非英语语种汉语教材的发展步伐远远没有跟上汉语推广的步伐。孔子学院至今没有推出一本可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等相当的代表教材。孔子的著名论著《论语》至今还未找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翻译并获得外国人认可的译本。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坦言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

  但对于更多的一些学者而言,许琳所说的问题并非孔子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的孔子学院可能有一个问题,主要就是教语言,教文化的比较少。知名学者、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汤一介在谈到孔子学院直言说。更多的学者认为,孔子学院不能仅仅满足于铺摊子,而应重视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孔子学院,而不仅仅是教汉语和练太极拳之类。更让人痛心的是,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而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方化。  

 

背景:中国崛起下的汉语热

5年之后,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有280余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Institute)亦称孔子学堂,尽管冠之以孔子之名,但孔子学院最大的功能并非宣扬孔子的儒家学说或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推广对外汉语教学。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为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

20041121,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今称首尔)揭牌。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事实上,最早达成协议共建孔子学院,是在当年6月的美国。5年之后的今天,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有280余所孔子学院。平均不到7天,即增加一所。

首尔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李充阳此前表示,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并非偶然。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朝鲜半岛历史上相当多时间使用的书写与阅读文字就是汉字。古时韩国举贤纳官,也普遍借鉴和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经典亦是当时通行的教材。儒家思想在韩国备受推崇,至今韩国每年都要举行两次祭孔仪式。

但真正的汉语热,则兴起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随着两国在各领域交流发展迅猛,韩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汉语教学大国。据李充阳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以前,韩国只有首尔大学等3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每年才招收几十名学生。两国建交后,韩国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迅速增加到118所,每年选修汉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3万人。到首尔孔子学院建立的2004年,只有4700万人口的韩国,全国就有14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另有100多所私立汉语教学机构,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多万人。

第一所落户北美的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上世纪70年代前,学中文还仅限于唐人街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现如今,大大小小的中文学校遍布美国各大州,在许多公立学校也开始普及中文班。从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以来,五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翻了60多倍。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典范。除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日以外,该孔子学院还经常举办各类中文教师培训及教学讲座,为海外中文教师们答疑解惑。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现在全世界有4000万人学中文。许琳介绍,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汉语热已成不争事实。深层次意义上则是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今年上半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此外,韩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国集团(G20)国家中,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虽然中国的人均GDP依然未能进入前100位,但是世界已开始认真聆听中国声音。

对外:授更应授

很多孔子学院还处在教汉语的阶段,这些仅仅是,还不是

中国并不是最早推广自己母语和文化的国家。据介绍,世界范围内,英国有文化协会,法国有法语文学院且其总统亲自抓对外法语教学,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有俄语中心等等,这些机构都由英、法、德等国政府自己单独在海外设立。基于这种文化推广模式,孔子学院采用合作方式,一般由一所中国高校和一所外国高校共同向汉办申请,双方各出一名院长,由汉办派中文教师、提供教材,资金则由汉办和国外合资,国外提供场地和建筑。

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认为,孔子学院是个文化超市,必须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用更好的教材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外提斯学院等国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至今没有推出一本可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等相当的代表教材。孔子的著名论著《论语》至今还未找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翻译并获得外国人认可的译本。

据悉,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孔子学院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授的课程几乎全凭教师自己安排,其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这意味着选这门课程要完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这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此外就是教师的问题,国家汉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派向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师大多是从国内各大学抽调的,师资力量的缺口非常大,而从国内抽调的教师质量也很不整齐,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

许琳说,语言老师只能教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却了解不多。孔子学院的重要产品”——讲座,中国的历史、当代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则需要专门人才来讲。

缺少师资、缺少完整的课程设置,造成选修中文的学生无法攻读整个学位,只能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这成了目前全球孔子学院的院长们在此次北京会议上共同的话题。

学习中文的需求增加也意味着对中文输出的挑战增大。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教师瓶颈,至少在英国,就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力量。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威伯利在孔子学院大会上说。俄罗斯国立人文学院孔子学院院长易福成更是直言: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教师培训,对语言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而俄罗斯本土的教师虽然可能是毕业于汉语专业的,但是自身的汉语水平又很有限,说、写都不够流利,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明此前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说:和我一个专业的很多朋友,因为兴趣的问题,出国的时候常常会去看看当地的孔子学院,结果看了以后都不太乐观,孔子学院应该是一个传播文化、价值观的地方,比如说《论语》里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很好的价值观,但是很多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还不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

  一些学者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孔子学院无论是在开发目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上都仍然处于一种高成本低产出的弱势竞争状态,而西方社会向世界推销的文化教育产品却处于强势竞争状态。

国内:假象国学热,教育更西化

在大力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方化。

对于孔子学院的全球开花,一些观点认为这背后也有是千年孔学的千年智慧的原因。今年1028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美国纪念孔子2560周年诞辰的决议也正说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人类具备无限的魅力。美国众议院当时在决议中这样描述他们眼中的孔子——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孔子倡导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反观国内,虽然穿汉服、行古礼、背儒经等形式越来越多地上演,虽然《百家讲坛》不断有所谓的讲史,但深层次意义上,国学热在国内仍然只是一种假象。现在所谓的国学热或儒学热,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热起来,这是由于体制内的教育是西化的。由于社会巨变所发生的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强势的西化趋向的影响,百多年来文化观念与国民教育的某些失当,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其实还是相当陌生、隔膜——儒学在当下实际上仍处在边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哲学史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说。

他认为,近年来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为官者官风不正,贪污腐化;民间的唯利是图,缺少信仰……这些问题的解决的确需要中华人文,特别是儒家核心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大本大源的重建。传统中国社会是儒家型社会,而在当下的中国,民间社会其实日渐萎缩,儒家、儒学、儒教生长、复兴的机缘,只能在大的社会空间之中,受到西式教育的很多知识分子或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或以先入之见,对传统文化横加肢解,以为西方的从古到今都有理性,完美得很;中国的从古到今都无理性,糟糕得很,这也是国学不能真正""起来的原因。

  一些观点认为,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方化。在国内学生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的教育时间越来越提早(无数的幼儿园以双语教学作为卖点)的同时,还是希望能够让更多孩子读到古人的声音,而不希望在学习了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和我们讨论起先秦的百家,讨论起中医的奥妙,讨论起泡茶的心得时,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会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 上一篇: 书院能否孵化出大师?
  • 下一篇: 国内学者倡导经典诵读 以培养真正的人才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