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和建议

【字体: 字体颜色
 

济南大学文学院  赵宗来

近十几年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可谓可喜可贺。但是,最初主要集中在民间的儿童读经上,其后开始出现在中小学校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大专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中国文化概论或部分经典书籍讲读课程,却一般都是选修课,再就是有个老师开设的免费读经班或学生个人自学,这种现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可以说是远远滞后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了。其实,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是要对高校教育求全责备,而是单就其中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期望着能越来越好。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但是,明白这些问题而开始注意它,就能逐渐解决。下面就分为三个方面简单说一说。

一、教材的问题

1.儒学经典不被当作经看待。《周易》被作为卜筮之书和哲学著作,《春秋》被作为史学著作,《礼记》被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诗经》被看作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被看作上古政治文献汇编。这也就意味着,经史子集惟独否定了最重要的的地位,或者断章取义地采用章学诚的说法六经皆史之说,却完全不顾皆先王之政典这后半句(《文史通义原道》)。当的地位被否定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就好比被抽掉了栋梁。因此,要复兴传统文化,需要为传统经典正名、定位。

2.圣王不被当作圣王看待。教材之中,把孔子称为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这固然比五四运动之后一直到文革时期对孔子的评价高了许多,但是,这种评价是把孔子看作专家学者了。世界上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但是,世界上的圣人却没有几个。我们把基督教的耶稣翻译为圣人,把佛教的释迦牟尼当作圣人,却惟独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当作圣人,更何况,孔子不仅是大成至圣先师,而且还是文宣王,孔子是的合一。圣王不得其位,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要复兴传统文化,需要为孔子正名、定位。

3.对儒学和理学有很多误解。在此仅举几个例子。首先,在教材中,常常见到的说法就是,儒学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与儒学经典倡导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殉道而不殉人相左。其次,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曲解,然后再对被曲解之后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进行批判,使人不知道儒学经典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真意,从而使人们被误导。其三,以世俗的或被曲解的男尊女卑取代从《周易系辞传》中的天尊地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而来的男尊女卑,从而使人无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之道。其四,常常对经典以及传统著作断章取义而加以错误的批判,比如只取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只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的学而优则仕,只取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此等等。其五,把六经只当作诸子百家中的儒家的经典,而认可其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其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曲解并批判,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曲解。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此不枚举。

4.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不够。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弘扬传统,但是,我们的教材还没有完全摆脱反传统所造成的一些影响,首先,对一些词语的使用未能澄清。比如,传统一词常常不是被理解为代代相传的道统,而是被理解为历史的、过去的一切,甚至被理解为陈旧的、保守的;文化一词不是按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理解,而是被泛化、被滥用,被外在化,从而失去了文化一词之中由内及外和教化的内涵。其次,在历史的演进方面,常常存在厚今薄古之嫌,必然导致对圣贤、经典缺乏温情和敬意。比如,朝代的更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划分,而其中暗含着后来的必然胜过过去的这个倾向。再次,把科举制度中的腐##说成是##败的科举制度,这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全否定,很不合适。

5.评判标准有些不符合传统文化原则。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要倡导和落实读经,增加经典学习课程,而且还必须注意经典之外的其它课程不违背传统文化原则,或者说需要将传统文化的评判标准内化到各科教材之中,否则,只在一门课中讲传统文化,却有几十门课不符合传统文化原则,其效果必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比如,文以载道的标准、义利之辨的标准等等。

二、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1.要重视扭转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误解。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儒学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甚至有很多是不同程度地否定传统文化,因此,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课上、课下讲出对弘扬传统文化极为不利的说法和观点。首先,建议提倡高校教师读经,呼吁各大专院校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其次,编订印发一些有助于澄清误解的小册子。我曾经编写过一本《儒学正误》,专门澄清人们对儒学(64条)和孔子的误解(55条)。其三,绝大多数教师把儒学只是当成学术研究的对象,对修身和通经致用的重视不够。

2.给高校学生提供读经的机会和场合。近百年来,经典教育在正规学校中被赶出课堂,而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反对读经,导致学生基本上都未接触过经典原著。有些学生因为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因此,反对或不屑于读经,这需要多加引导。有些学生认为读经与自己的人生、事业无关,因此,对读经不感兴趣,更不重视。因此,应该呼吁使读经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必修课,至少要成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师范学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继续并增加义务免费读经班。

3.重视为儿童读经教育和中小学读经教育培养读经教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从读经开始;要读经,就需要大量的读经教师。如今,私塾、幼儿园、中小学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读经的内容,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希望。但是,不仅读经的目的和方式方法各行其事,而且对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也各不相同,因此,建议重视对读经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指导。

三、正本清源问题

1.传统文化典籍的层次分类。层次不明,读经无序。首先,经史子集的顺序需要重视,它不仅是分类,更有轻重之分。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以六经统摄一切,有根有干,然后有枝叶花果。其三,弘扬传统文化,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作为启蒙教育文本,以四书准读经文本,以六经为最高经典,以史、子、集以及外国书籍为扩充。

2.读经文本选择应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最主要的教材,参考《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正义》。避免对经典的任意解说、改造。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翻译为主,而应以原文的阅读、背诵为主,以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典籍的能力和水平。儿童读经则不应讲解,至少不应多加讲解。

3.强调尊经尊圣,知行合一的宗旨,避免对经典的任意取舍。对经典没有敬意,是不把当作;没有敬畏圣人之言作为前提,是不把圣人当作圣人。对讯存有勤而行之之心,而不应存有若存若亡之意,更不应有大笑之的做法。对须有资治通鉴之心,根据道义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能以成败、利害作为评判标准。读经必须强调立圣贤君子之志,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正己正人。

4.在读经问题上,应该重视以中国解释中国。蒋庆先生说: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是局部出了问题,而是根源处出了问题,根源处出的问题需要从根源处着手才能解决。……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这一百多年来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以西方解释中国,中国丧失了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能力,中国文化沦为被西方任意解释(肢解、曲解、丑化)的对象,中国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国,中国文化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进而中国的中国不存在,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亦不复存在了!这就是说,要重视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自己的解释系统,而不要让中国文化被解构重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我曾经尝试着撰写过一部18万字的《道德学方法论》。

 

  • 上一篇: 七田真: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
  • 下一篇: 中國教育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 學者建議撤銷教育部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