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

【字体: 字体颜色
 

——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

                                                                                                                                                                          黃亦瑉

. 前言

王財貴先生在早期推廣讀經時,大多強調只要在孩子的日常作息中勻出一點時間讀經,就有很好的成效 ;然近期在強調「大量讀經」「老實讀經」的口號下,對於每曰讀經的時間要求有增加的趨勢,除了建議家庭每日讀經時間至少要一小時以上(每日進度一百字,讀一百遍,約需一小時),並鼓勵家長用在家自學或就讀全日讀經學園的方式,增加到每日四~~六小時,甚至每日超過十小時也無不可。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做這樣的改變,有其背後的理論根據,故嘗試以本文探究之。

. 不同的社會環境背景:

兒童讀經教育推廣初期之時,社會大眾對讀經的內涵普遍缺乏認知,接受度亦不高,在實用主義當道的思維下,教育者與家長皆相信增加知識與累積經驗才是學習的主軸,那時推廣的重點在於大力宣揚讀經基本理論,並鼓勵家長開始試行,故在此階段宜提出一種方便可行的入門之法,每天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即能看見成效;然而讀經教育在推廣十年之後,讀經已成為大家逐漸接受的一種教育模式,許多小學、幼稚園都將讀經列入語文教育的一環,亦有愈來愈多與王財貴先生不盡相同讀經理論的出現,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讀經的成效深化,徹底改善當前語文教育低落、人心膚淺腐化的問題。王財貴先生認為,欲改變目前的教育窘境,唯有將讀經主義反客為主,成為教育的核心精神,而置實用主義於末節輔助的地位,才是符合人性提升教育功能的根本道路。其具體的實施方式,除了「大量讀經」與「老實讀經」之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做法是將讀經的時間量大幅增加。

. 不同的立基點:

進一步言之,「三十分鐘」與「十小時」是基於不同的立論點:「三十分鐘」是「附加式」的思唯,也就是其他的生活與教育型態不變,只是每天挪出一小部分時間來實施讀經的課程;而「十小時」則是「核心式」的思維,落實讀經作為教育主軸的型態。就人才培養的觀點而言,兩者皆可促進各種潛能的開發,但若要培養一位識見超卓,透顯人性光輝的大才,或許後者要比前者更有機會。 

. 兩者在推廣上的優劣:

每天十小時的讀經量乍聽之下不可思議,然而再細探之亦非絕不可行,正如其他才能的培養,一個奧運金牌的得主,一個享譽國際的演奏家,都是從小開始大量練習而來的成果。大量練習雖非成就天才的關鍵因素,但往往是一項重要條件。況且經典具有普遍與永恆性的價值意義,實行起來更具合理性與全面性,不同於特殊才能,只是單向的極致展現。然而就推廣的角度而言,「每日三十分鐘」相較之下容易被接受,「每日十小時」則是難以實行.而且,雖說讀經主張是本末兼顧,但本末差距太大,難免讓人誤會為是排斥了其他的教育.這也是近年來王財貴先生遭受非議的地方。這裡必須提問的是:何以一個要廣為推行的教育運動,要越來越背離大眾的接受度,而往孤高處行去。

前文有言,當前推廣讀經所要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深化讀經的成效。「每日三十分鐘」雖然簡易可行,容易入門,但缺點是容易淺嘗輒止,船過無痕;而「每日十小時」雖然門檻變高,容易望之卻步,但也考驗讀經家長對於讀經理論的堅定與否。也許一時間無法弭平外界的質疑,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輩有天地之量的國際大才,帶領人類整體向上提升;而一時不能做到的人,也因標準的提高,使他們稍稍步趨追隨,這樣的成效豈不更具意義與價值

. 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的特色:

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不能視為類宗教(因其源於理性,非源於對未知之神的崇敬),亦不只是隸屬於潛能開發的、道德的、甚或只是文化教育之下,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此理論乃是從人性的根源出發,對教育全面的思考,它包含了智慧開發、道德與文化諸領域。它不是某一種教育技術的理論,而是一種教育哲學。既是哲學,就需要提出一超越現實殊相的純粹理想標的。「每日十小時」正是展現此純粹標的的易簡工夫。提出一個純粹理想是哲學家的責任,但並不意味達不到純粹與完美即是失敗,相反的,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雖有分判,更有融釋精神,只要是誦讀經典,無論多少時間量,都屬乎讀經的範圍。只有純粹與否的問題,而無對與錯的問題

. 結語: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雖然只是讀經時間量上的延長,但深究之可發現與王財貴先生整個讀經理論有著環環相扣的關係。在其理論中,欲深化讀經的成效,指點與啟發經典內容仍為次要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助緣工夫;將讀經教育視為教育主軸,並增加讀經的時間量才是主要的、非有不可多多益善的本質工夫。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每個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長環境等變因,不是人人都能達到此理想狀態,如同聖人境界之難登,但提出理想畢竟是哲學家的責任,不能夠因為理想之難達就怪罪此理想為狂妄,也不能夠因為實踐者為現實做出種種修正,就反噬其源,認為此理想為無用。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需要各司其職──理論的創立者須堅守其理論的普遍性,做為實踐者的標竿;實踐者須有效地將此抽象的理想付諸實行,即使做出種種修正亦不偏離其本。若能如此,理想與現實才能達到最佳的平衡。

 

  • 上一篇: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
  • 下一篇: 现代人生的全面反省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