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语文教学琐议

【字体: 字体颜色

 

 

 张良皋 湖北汉阳人,1923年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士。曾在上海、武汉一些单位任设计师。1975年退休。1982年应华中科技大学之聘为建筑系教授,现兼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我读过一私塾。那是1938年徐州失守之后,日寇大军几乎随时可以冲到武汉,我们学校(汉阳初中)老师挥泪给我们上罢最后一课,扣任各自逃生。此时黄河决口,稍抑倭寇凶锋,赢得五个月时间,让武汉从容撤退。我回到汉阳乡下,大舅祖父余晋侯(以字行)先生开设的学馆离我家不远,让我附读。那时学馆一年分五、八、腊三季,我恰恰是从五到八。这一季私塾教育对我之学语文颇有影响。除了诵习《左传》、《东莱博议》和《古文观止》一些课文之外,我有机会浏览私塾教材,甚至涉猎八股文。私塾作息奉行阴历,每(十天)作文一篇。晋先生批改文章之严肃认真,会令今日语文教师咋舌:改到某个学生的文章,该学生必须一旁肃立,其余学生四周恭聆。先生当场考问,当场圈点,当场改正,当场写批。遇到高兴得意处,还把学生先生的共同作品朗诵一番,共享创作愉悦。私塾作文,本是苦差,往往抓耳挠腮,半天不得一句。但当我稍知古文义法,略窥八股门径之后,谋篇布局几乎都能轻车熟路,精力全放在扣题立意,作文也就不太为难。

     不能小看中国私塾对语文教学的贡献。历史上,中国私塾曾为中国科举制度培养考生。这里牵涉到中国科举制度,详细讨论其利弊得失当然不是本文的任务,但不妨提到一点:一场鸦片战争,英国人不但劫掠了中国的物质财富,也顺手牵羊盗窃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知识产权,贴上仿冒标签曰英国文官制度,奠英国这样一个很初级阶段的强盗国家于盘石之安,食中国文明之赐者垂百余年。当然他们也结合英国实际,搞了一点英国特色。如果我们今天说英国人的这点本事是中国私塾教出来的,不但英国人不认账,我们自己一时也难于启齿。不过中国科举时代的私塾语文教育的确切中肯綮:以理解始,以表述终,达到语文的中心目标——沟通,才能使中国科举出身的官员明鉴万里,连判牍也常有可读性。让一些文理不通的官员莅民决事,只能是胡涂官打胡涂百姓。在我游历美国时,偶尔翻阅他们中小学生的语文作文,令我惊讶:美老师之精心批改,倒真像是中国私塾老师教出来的,这应令不肯批改学生作业的中老师汗颜。我是建筑师,深感语文课老师之改文,与建筑学老师之改图,同样无可取代。中外一律,至今未见有何妙策,能让这两类老师轻松一些。

若容我评说,历年所见语文教材倒以私塾选本最为成功。那些课本都经过历史考验,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预习。私塾本为科举服务,科举立意是要为皇帝遴选好官,皇帝也不得不借重先圣先贤,而不敢妄自尊大,把他的圣谕一古脑强加于私塾。所以私塾课本好歹有个客观标准,保持稳定,不受权威”“流行左右。

应该让中国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和骈文的权利。诗词骈文都是美文,美育是教育不容分离的元素,无须本文申论。我们这里应当强调诗词骈文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诗词格律,都已千锤百炼,形成最佳型范。这种型范从来不束缚思想,却促进美化。我自幼及壮,所遇语老师多数能诗,常为我们讲授格律,使我们对诗词欣赏能深入一步;兴来偶试吟哦,也能锻炼驱遣文字的本领。骈文历来是中国文章正宗,有文章就有骈俪,直到末流八股文,其主干仍是骈俪。我们推崇对立统一规律,以为宇宙运行都要服从这一规律,文章何独不然?骈俪就是这一规律在文章中的体现。中国语言结构和文字形式特别宜于表现骈俪,是上帝偏爱中国。欧洲的文学家都曾打算建立格律,例如十四行诗;也曾试图写作骈文,例如莎士比亚;他们的成功很有限,那只能怪他们的语言文字先天跛脚。中国语言文字有足够的优越性让诗词格律和文章骈俪应运而生,中国人应当充分享受这份嘉惠。

我在本文中一再提到八股文而未多加贬斥,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我心里有底。我深知,五四以来鄙薄八股文的高人雅士常常难免人云亦云,真正摸过八股文的人并不多。八股文仅仅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项目,说它坑害了中国所有的读书人乃至祸国殃民是夸大其辞。只要我们今天还肯定考试制度,我们就不必全盘否定八股文。八股文是被历代考官精心打造出来而被他们认可为最佳化的文章制式——所以被称为制艺,其优点之一是便于评分。当我看到一些高考答卷解析,谈作文卷要满足哪些要点,逻辑上要分别哪些先后时,我也点头称善:这不正是八股吗?八股为取士,取士为授官,目标十分明确。一个,连区区八股这块敲门砖都舞弄不动,还自称他能治国平天下,其谁信之?在作文课被淡化到近乎可有可无的今天,我重提八股文,希望能引起有心人反思。知我罪我,非所计矣。

 

  • 上一篇: 王充闾:青灯有味忆儿时
  • 下一篇: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