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母堂看中华文化的复兴

【字体: 字体颜色
 

石曙萍

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媒体曝光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中国官方认为该私塾是非法的教育机构,而家长却认为这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抛开私塾教育和现代教育孰优孰劣、现代私塾将来如何与现有的教育体制接轨等等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孟母堂这样的私塾现象,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欣慰的征兆,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正悄悄地从民间涌动。

孟母堂的主要特色是引导学生读经。所谓经,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经典著作,以及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等英文原著。选择西方经典来学习英文,不失为一种既学习语言又了解文化的好方法。但是,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易经》成为儿童入门教材,《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则成为712岁学童的主要学习课程。这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古典文化在暗淡已久之后的一次闪亮登场。

在五四时代,从封建正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高喊“打倒孔家店”,宣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虽然是所谓的矫枉必先过正,但这场从1919年开始的文化革命,却颠覆了中华古典文化几千年来的地位,并把中华传统文化踢进备受批评和遭到遗弃的深渊。

与此同时,经济和军事的薄弱,也加深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妄自菲薄。清朝末年,西方强权入侵中国,引发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掀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之后,中国又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内战、八年抗战,以及毛泽东时代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中国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这段历史,造成现代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落后,因此也加深了中国人崇洋媚外、自轻自卑的思想。学习西方科技和经济,是现代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西方的一切都是对的。

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学和文化上,就显得很为急功近利。比如1980年代上半期,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把西方在几百年里经历的文化更替演绎了一遍: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学英语热、出国热,都成为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人最高的崇尚。而相反的,中国本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却被遮蔽在对西方世界的仰视中。

最近几十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世界最看好的未来经济大国。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能够抬起头来,睁开另一只眼睛,使自己在看到了西方文明积极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世界今日的危机,比如民族战争接连不断,恐怖袭击频频发生,单亲家庭与日俱增,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负面产物。

恰恰相反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和为贵”、“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强大而积极的生命力。如同孟母堂的创办者所认为的那样,《论语》、《易经》等经典能带给人一辈子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是从人格上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因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拾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信心。

在中国,像孟母堂这样的崇尚读经的私塾学校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的一个。很多正规中小学也把一些儒家经典列入教学计划。中国主流文化界也积极地在全世界推广华文文化,比如中国山东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就是秉承了传播儒家思想的宗旨。同时,我们也发现,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华语,也希望多了解中国文化。孟母堂现象,是一种当下情境中的文化回归,恰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正在中国民间甚至世界各地蓬勃兴起。新加坡的华人也应该珍惜自己的华族文化传统,跟随中国崛起的脚步追寻自己的文化之根。(凤凰视点)

 

石曙萍 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 上一篇: 视频7月29日央视新中国周刊《小私塾,大挑战》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