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终南读经书

【字体: 字体颜色
 

———一个家庭的另类教育实验

 

 西西的作业本上,英文抄写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原文,中文抄写的是《中庸》

 

西西和妈妈
在自家院子里

20090803 02:30华商报

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终南山中居住已近3年,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培养出他们心目中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他们说,在女儿13岁前,不会送她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一对眷恋传统文化的夫妇,隐居终南山,用读诵经典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培养出他们心目中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我们不担心,都是别人在替我们担心。他们说,这样做并非心血来潮。他们已带着孩子在山中居住近3年,且已下定决心,在女儿13岁以前,不会送她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在陈旧的土屋里,妈妈摆上茶具,在和访客聊天。西西小心翼翼地赶走一只停留在茶杯上的虫子。在大人谈话时,她一个人看书折纸,半小时后,她折出了一只漂亮的纸马。

这个7岁的女孩眼神明亮而专注。她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用折出来的纸马、小人等排兵布阵。家中没电视,她天天听评书,崇拜岳飞、赵云、诸葛亮。

在终南山海拔1300米处,一个有三间土屋的农家院子。这是西西一个人的学堂。妈妈孟尧是她的老师。每天,她背诵的是《论语》、《易经》。英文本上抄写的,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带女儿进山读经

在对儿子的成长失望之后,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个孩子。他们希望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个他们理想中的君子

2005年冬天,在丈夫进山探路半年之后,孟尧也带着女儿西西进了山。

那时候,4岁半的西西在西安南郊一家知名幼儿园读完小班和中班。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发起没名堂的捐款活动,孟尧捐了200元。当她走出门时,听见幼儿园的广播里播放着:某某小朋友的家长,捐款200元!她突然觉得非常难堪。

我对这种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很早就产生了怀疑。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要自己教育孩子。”3年后,孟尧这样回忆。

孟尧今年47岁,最后的学历是北京大学的“MBA”。她和丈夫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海经商,家境富裕。在西西之前,她有一个儿子。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她给孩子选择的都是最好、也是最的学校。

我们那时忙于工作,儿子的教育几乎全交给了学校。她说。

然而,儿子的成长最终让孟尧感到失望,尽管儿子最后也上了大学。在外人看来,儿子的毛病不过是印象中“80一代常有的那些: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等等。

儿子那时常年住校。晚上睡觉和同学比内衣品牌,白天上课比学习用品的品牌。小学没毕业,奢侈品的牌子全都知道了。孟尧的丈夫说。

儿子上初中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期,倡导读诵经典教育孩子的读经运动在一些地方兴起,孟尧自己很感兴趣,本想给儿子补上,但发现来不及了。因为按照读经运动倡导者的观点,13岁后,孩子的价值观基本上都定型了

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他们希望能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他们理想中的君子

40岁这一年,孟尧如愿以偿生下女儿西西。

在旁观者眼里,孟尧几乎是迷信传统经典。当年在对女儿胎教时,她就播放经典;女儿上幼儿园时,她想选择上有读经班的幼儿园,但没有找到。

2005年暑假,孟尧带着女儿去了上海观摩了闻名一时的私塾孟母堂。

孟母堂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日常的学习主要是读诵经典,并学习传统礼仪。看上去孩子们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孟尧说。

西西在孟母堂住了一周时间,她们又去了厦门。那里的一个私塾是复古型的,孩子们见人都要九十度鞠躬

回来后不久,孟尧夫妇决定带女儿进山,自己教育孩子。

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进山隐居这样极端的方式?孟尧解释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和丈夫多年来在商海中打拼,虽然挣了些钱,但身心疲惫,并不快乐。到山里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女儿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休整身心,内省自己

没有电视 娱乐方式是听广播

到今年11月,西西一家在山上的生活将满3年。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妈妈孟尧认为,孩子如果在13岁前记住一部经典,13岁就可能和世界哲人对话但如果只背一肚子儿歌、广告词,就不一样了

714下午,西西在山楂林里玩耍时,挂在树杈上的收音机里正播一个新闻节目,内容是批评暑期补课的弊端。教育部再三指出,要把暑假还给孩子们,但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依然在顶风作案……”对收音机里播放的这些内容,西西并不关心。她在等待下午5点的评书岳飞传,这是她最喜欢的节目。家里没有电视,这也是她重要的娱乐方式。

西西对寒暑假也没概念。妈妈说:她每天都在过暑假。

这个被妈妈亲昵地称为别人是爬山,她是跑山的女孩,生活并非没有规律。

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始读书。714日这天,她读的是孔子《论语》,读诵的这个时段要两个小时,中途可以上厕所,但不能乱跑。母亲在一旁陪着,偶尔给她提提兴致。

早晨8点半,西西可以休息一下,到门口山路上带着狗跑一圈。9点开始读英语,到10点半,吃当天的第一顿饭。饭后如有时间,背背《诗经》。

中午午休到两点,起来后开始写字。内容是抄写英文和古汉语。

晚上画画,或听妈妈讲《说文解字》。画画是用毛笔白描勾勒花卉、古装人物等。在其中的一张上,爸爸的批语是心不静

西西所用的也是孟母堂使用的教材,是一个读经运动的倡导机构编的。教材上没有孩子们习惯的花花绿绿,也没有任何注解。大字,拼音,无图,无注释。这是读经倡导者们的原则,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字,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至于内容,他们认为,背诵即可,不用解释,孩子大了自然就懂得。

到今年的11月,西西和妈妈在山上的生活将满3年。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一开始孟尧是让她背《论语》,后来决定还是先背《易经》。因为《易经》里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孩子是一张白纸,不能光给儿歌等单调的东西。相反,古代先贤的东西就是五颜六色的,形形色色,把什么都包括进去了。孟尧这样认为。她说,教育的过程中,时机和教材很重要。如果孩子13岁能记住一部经典,13岁以后就会转化成她的思维模式,和世界哲人对话。但如果她背的只是一肚子儿歌、广告词,就不一样了。

在近期的功课结束之后,西西的学习计划是复习《论语》以及背《黄帝内经》。

对大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枯燥的,更别说是一个7岁的孩子。所以,西西说:我最喜欢的还是玩!但她没有其他的玩伴,所以,最喜欢和自己玩!

不过,虽然学习内容枯燥,但和上学的孩子相比,西西一天玩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学习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比较随意。

对山下生活向往是吃冰淇淋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淇淋,吃一个汉堡包。

孟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做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抗争与逃避,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拿孩子做实验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品。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古人做的。现在全国那些响应读经运动的人们也在做。孟尧认为,西西所受的教育和孟母堂等倡导的读经教育是一回事。不过,因为居住在山林中,更适于对西西的格物教育。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命题之一。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在孟尧的理解里,终南山给西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格物条件,认识和浸润于大自然,正是童蒙养正,扶正性情的一个重要内容。

山谷里前后数里地不见人烟,西西家的邻居只是一些散居于山谷中的隐修者。土屋附近的榛子林下,常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一个山头,长满了松树,被西西的爸爸修整成一个茶寮。夏日里坐在磨盘茶桌旁,时有清风徐来。每当有访客,西西乐于给他们当向导,奔跑在最前面。

西西认识周围所有的野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昆虫。有时,她和妈妈会看见野猪在附近的菜地里跑来跑去。

在山中,西西记得每一个节气。例如惊蛰。这一天,所有睡了一冬的虫子都会冒出头来。

今年夏至那天,西西在山下的小伙伴打来电话,问,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西西说:夏至!对方很失望,说,父亲节啊,都不知道。

在孟尧夫妇的眼里,山居生活最大的乐趣,是带着孩子和自然对话

这是一个处处都显得浮躁的社会,西西在山中的学习却不温不火。妈妈说:孩子学会慢节奏,对他们的生命状态是有益的。

虽然妈妈说:西西不管玩什么,都会很投入地玩很长时间。其实,独处也是很好的方式。在浮躁的情况下,无法对事情做深刻思考。

可没有玩伴的生活,对7岁的西西公平吗?

西西虽然已适应山里的生活,并不愿意去学校,但她期待着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周末,如有山下的孩子来,他们一起会好好地上大半天。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淇淋,也可以吃一个汉堡包。

孩子学会了感谢

孩子一直在山里生活,将来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担心地提出这个问题。西西的父母却不以为然。我们从不担心。都是别人替我们担心。

每到周末,西西家的小院里会来不少父母的朋友。他们爬山休闲,也顺便来看一下这家人世外桃源的生活。孩子一直在山里生活,将来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担心地提出这个问题。西西的父母却不以为然。我们从不担心。都是别人替我们担心。西西的父亲说。这个50岁的男人说自己在过去的日子,几乎跑遍了天下。光护照就换了好几本。但如今,他一天的生活是砍柴和侍弄门前的菜地,以及应付山居生活的所有麻烦。从孩子目前的表现来看,我们信心百倍。他说。

孟尧说,其实他们也一直在观察孩子,并不担心孩子和人交流会有障碍。他们发现,西西无论是和来访的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很好地交流。周末,爬山的学生多,有人乱扔垃圾,西西常会站在路口,提醒他们:哥哥姐姐,把丢的垃圾捡起来。别人不捡,她也不说什么,自己就捡了。担心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其实无非担心孩子吃亏。而我们教孩子要学会的第一点,就是要学会吃亏。其二是懂得忘记,其三是孝顺,孝顺的不仅是父母,还有所有长辈。西西的妈妈说。

孟尧认为,大可不必对西西的将来有太多顾虑。孩子有的是在大自然中的阅历。当她有了足够的对本末的认识,有了智慧时,小聪明就没作用了。

在他们看来,经典的教育在西西身上已有效果。例如,在他们家,按照古人的做法,父母在,不言寿,所以进山后西西没有过生日。今年,西西生日,山下的朋友带了蛋糕来。让孟尧没想到的是,第一块蛋糕,西西端给了妈妈,还说:谢谢**的养育之恩,妈妈辛苦了。

孟尧说自己在那一刻掉了眼泪。她觉得孩子学会了感谢别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

西西的爸爸则认为,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西西比较豁达。有时大孩子不会让她,她也会让大孩子。他认为这也是经典熏陶的结果。

教育孩子在人格上独立

希望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小时候学道理,大了按照道理做,做到君子不自弃就行了。

如今,孟尧夫妇给西西设定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并打算在13岁以前完成所有经典教育。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准备送西西去学校。至于13岁之后,或者上学,或者去游学,真正地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上大学,考上了也好,考不上也只是遗憾而已。她有了安身立命的东西,人格建立了,上不上大学,对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孟尧说。

不过,孟尧还是准备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并表示,过阵子会抽出一段时间,专门来给孩子过一遍。

对于数理知识,孟尧的理解是:孩子的语文基础打好了,理解就不成问题。到时集中学一段时间就可以。她说,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她一直提醒自己:技能性的知识可以晚一步,现在做的是开发思维的工作。有人建议西西现在做笔记,她也不赞成。因为这都是技能的知识。

孟尧承认自己的选择没有可效仿性。首先我们自己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她说。

这对早年曾经是工作狂的夫妇,有着殷实的家境保障他们如今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佛教宗教信仰,这使得他们在山中的居住能安下心来

别人未必要效仿我们。不过,多给孩子读诵经典总是有好处的。孟尧说。

孟尧夫妇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培养一个有用之材。当孩子走向社会,能自己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别人,在人格上独立。

希望让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小时候学道理,大了按照道理做,做到君子不自弃就行了。西西的父亲说。

回归传统的民间自觉

当西西在山中背诵《论语》时,在距离她几十公里的西安高新区某公寓,十多名孩子正在参加一个暑期的国学班,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诵着孝经

在中国,读经运动发起至今,已有10年左右,至今方兴未艾。

读经运动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2000年左右,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中国台湾的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大陆推广读经运动,希望通过传统的中国典籍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并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也开始在全球华人中推广儿童读经运动。

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的饥渴已经太久,在大陆,读经运动立即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回应。在各地,读经班兴起,远离传统太久的中国人,试图让孩子从经典的读诵中,寻找古代中国的诗意以及智慧哲学。在联合国总部,有一张标语内容是孔老夫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则我们的古人有太多的智慧,今人因无法企及而存有误解。一位学者如是说。

而上海一位叫黄玉德的老教师则发表演讲:人是怎么不见的。演讲内容被贴在绍南文化这个国学推广网站上。黄玉德认为,在中国,教育正在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而功利主义的最大危害,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门在技能和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其实是把人训练成了工具。

这一切,在许多年轻的家长心中引起共鸣。在对现有的功利主导的教育体制失望之后,人们回望传统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的方法,更希望找回中国人自身的认同感。

国学热争议中前行

2006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王毅峰开始做这样的工作。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成立了西安明德国学教育中心,开始推广国学教育工作。

在西安这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他们不缺少同道,但缺少相关的资源整合

不久前,他们和中国汉字网举办汉字族寻根活动。此前,他们在碑林百人诵读《弟子规》;冬至时孩子们穿上汉服包饺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们还带着东西去救助站慰问流浪者……在这些让人们感到新奇又亲切的活动中,传统似乎正在细微地回归。

而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国学热的兴起似乎比西安还要猛烈。

上海的私塾孟母堂即是一例。2006年,孟母堂因被认为缺少存在的法律依据,而被当地教育局停办。虽然他们存在法律上的尴尬,却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也得到了社会上某些人的同情与支持。

搜寻网上,看不到孟母堂2006年后的消息。知情者告诉本报记者,孟母堂在刻意低调、回避媒体关注。他们走过了风口浪尖,现在急于培养出一些人来,给社会看。事实上,孟母堂事件反而使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初具规模。

在得到赞赏的同时,读经运动也招来了相当多反对的声音。有人质疑,传统典籍中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君臣观念等,会影响孩子的思想,与公民社会的建立违背。

至此,读经运动已不仅是民间的参与,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4年前后,在国内学术界曾发起著名的读经论战。著名学者薛涌、秋风等都曾加入。

虽然像学者蒋庆那样绝对推广读经的做法,被认为是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但秋风等人还是认为,至少应该给愿意读经的人们以自由。

民间回归传统 逃避还是抗争

事实上,孟尧等人的实验,是民间回归传统、寻求文化认同的自觉。无论是逃避还是抗争,面对一个大家都认为存在积弊的教育体制,他们有勇气来做真正的探索。我忘不了那一年。在广西,是一个美国人在给我们讲《易经》。后来虽然知道他讲得很浅,但作为中国人,我当时的确对《易经》竟然一无所知。王毅峰说。这也刺激了他,去做相关的工作。如今,他的国学教育中心是勉强维持,但他很乐观,觉得关注者还是会越来越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孩子有了完整的人格,她自己去发展,至少不会变成恶人。当她生命的记忆这么雄厚时,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存在了。有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还担心她对社会不利,对家庭有害吗?当孟尧这样说时,她的理想让旁听者动容。 (本报记者 江雪)

 

  • 上一篇: 07-01-04潇湘晨报 湖南一校长让儿女在家自学 称还给孩子幸福童年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