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教育的桃花源

【字体: 字体颜色
 

——「读经在家自学」说从头

文/高玮谦 (南华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读经通讯》编辑小姐日前来电,希望能开辟一个专栏,请我针对「读经在家自学」这个议题,谈谈个人的心得感想。由于盛情难却,因此也就不揣固陋,援笔为文,略抒自己一点浅见,尚祈各位方家先进不吝赐教。

我有四个小孩,老大目前读国三,老二读小五,老三读小三,最小的现在才两岁五个月。老大是男孩,从小四正式申请在家自学一直到现在(其间有一年到大陆湖南贺益德老师处游学),老二、老三是女孩,皆从小一就开始申请在家自学。朋友们听到我为孩子申请在家自学,起初的反应是惊讶,继之则是好奇,最终不免带着些许佩服和几分怀疑的语气说:「你好勇敢!」其实,我为孩子提出在家自学的申请,消极的理由是因为对当前的体制教育感到失望;积极的理由则是因为读经教育让我看见光明和希望。限于篇幅,以下先谈消极的理由,下次再谈积极的理由。

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学者引述半个多世纪前一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中国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之下太过重视升学考试,以致于造成了『以智毁德、以智毁体、以试毁智』的结果。」过度注重升学考试而毁了德、智、体三育,乍听之下或许是有点惊世骇俗的危言耸听,可仔细玩味之后却实在是一针见血的伟言谠论。

回顾我们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升学主义大行其道,文凭主义到处充斥,师长们竞相以考高分、中第一志愿期勉自己的子弟,莘莘学子们朝夕苦读为的也只是高中金榜、荣登名校。这样的教育,究其实不外追求「功名利禄」四个字而已。彷佛人生的价值,除功、名、利、禄外,其余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真、善、美等更高的价值,往往只是教科书中供人凭吊的远古遗训;理性、尊重、合作等美好的行为,往往也只是公民课本上聊备一格的道德教条。一旦走出了学校的象牙塔,投入真实又现实的社会,一切只能向「钱」看,拚了命只为把「权」抓,谁教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诸罗纪公园」?在这样一个「失落的世界」里,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竞争才是目的,合作只是争取胜利的手段。上至谋国谋政的政治人物,下至谋身谋家的贩夫走卒,大家只能纷纷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命落在名利的争逐与权势的奔竞当中,彷佛庄子笔下泉涸之鱼:「相喣以湿,相濡以沫」。奄奄然无有生机矣!

至圣先师孔子曾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我们最伟大的教育家所揭橥的教育愿景。「立志」是一个人品格学问高下的分水领,「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古人强调立志的重要,故一起步便要人立大志。王阳明十二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小小年纪却提出质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是在传统文化教养的风气下所蕴育的高贵心灵,也才能造就出一个巍巍大人的生命风范,对时代起了波澜壮阔的影响。如今,我们的教育不能兴发学子立大志、发大愿,一开口只说立志考上明星学校,正是落入科举登第之彀中。如此学风之下,所培养而成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之徒,很难期于成为开物成务之博雅君子。所以立志者既在于「利」,而不在「道」,则「德」亦不能据守,立身行事亦不能依于「仁」,纵令有百千技「艺」亦无补于世俗风教,恐为害更烈而已。

曾经,家庭是完美人格的摇篮,学校是谈论真理的殿堂,社会是实现理想的园地。如今,我们的家长不再期许子弟「希贤希圣」,只期望他们考上第一志愿;我们的老师不敢自期于为真理代言的「传道」者,只求能作个称职的「授业」者;我们的社会视「道德理想」为虚幻不实,却一天到晚为「拜金主义」大张旗鼓。于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学子再也无力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愿,只能孜孜矻矻地完成父母师长交付的「金榜题名」的使命。

如今,联考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高中、大学的入学方式是多元了,教材也变得活泼而多样了,可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功利心态依旧,明星学校依然抢手,学生的升学压力仍在。这当中的关键是:只要我们不提升全民的文化意识,不落实全民的文化教养,那么,再好的教育改革终将被误解,再好的教育制度也终将被扭曲变质。于是,入学的多元化竟兴旺了五花八门的才艺班;教材的多样化却丰富了原已蓬勃发展的补习业;基本学力测验虽然生活化、简单化了,家长们依然不放心地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大作模拟考卷。联考制度或许已成了昨日黄花,但联考文化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我们的下一代继续在恶性循环的教育制度中载浮载沉,故毅然决然为孩子提出在家自学之申请,因为那至少还代表着一线希望。我怀抱着这仅存的一线希望,在孩子自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七年多来虽不免有起有伏、有甘有苦,但心中却越来越踏实了。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眼前这一条羊肠小道终究会成为一条康庄大道,通往真正教育的桃花源。

 

  • 上一篇: 消解疑难好自学
  • 下一篇: 孟母堂办学宗旨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