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东方早报 孟母堂到底出路何在

【字体: 字体颜色

孟母堂到底出路何在

日期:2006-07-12 作者:俞立严 来源:东方早报

 主管部门全面否定后家长仍不愿放弃  专家强调探索必须守法
    
吕丽委:申办学校没有进展
     
这是一幢距离莘庄地铁站10分钟车程的别墅,有300平方米的室内面积和300平方米的花园。室内经过装修,进出都需要脱鞋。在别墅大厅的墙壁上贴有一张孔子的画像,下面挂了孟母堂三个大字。书架上摆满古书,有《汉书》、《资治通鉴》,还有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全集。虽然现在已经是普通中小学暑假的第二周,但孟母堂的课程还在继续。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7岁的男孩彭冬然站在先生的跟前,毕恭毕敬地背着《道德经》。两遍!身边的同学数道。这是昨天下午孟母堂的语文课现场,6610岁的男孩女孩们,在先生的监督下,背诵着古代经典。
     6
岁的石吟之是这些孩子中年纪最小的,她正在读《易经》的盅卦,每读5遍,就在书上画一个正字,每天4个正字,80遍后开始背诵。我喜欢背诵《易经》,一脸稚气的石吟之说,来孟母堂2个月的她现在天天跟《弟子规》、《易经》等古书打交道,我很喜欢这里。
     
吕丽委说,现在她认为孟母堂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继续所谓家长联合教育孩子的模式,即家长自己出面联系中小学解决学生的学籍问题;二是向教育部门申请成为民办学校。对于后者,吕丽委承认目前仍在努力过程中,但并没有进展,有很多困难。


    
家长:不愿放弃这种尝试
      我来是因为认同它的教学理念。”“孟母堂先生姚莉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此前在民办高中教语文课,她觉得,孩子们在小班化的私塾里进步很快。
     
离考试压力越远的孩子,越容易在孟母堂继续学习下去。姚莉感叹说,中考、高考等现实的因素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有所顾虑。另外,她也承认,孟母堂的生源并不稳定,曾出现过家长中途将孩子接回去的情况。吕丽委说,现在她认为孟母堂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继续所谓家长联合教育孩子的模式,即家长自己出面联系中小学解决学生的学籍问题;二是向教育部门申请成为民办学校。对于后者,吕丽委承认目前仍在努力过程中,但并没有进展,有很多困难。
      
学生家长周应之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董事,主动把儿子送到孟母堂的他声称,孩子的学籍问题非常容易解决。他表示,能够把孩子送到孟母堂的都是知识和收入层次很高的人。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博士顾瑞荣表示同意周应之的说法,而且已经付诸实施,他把才满7个月的孩子送到了孟母堂学习,已经决定以后就一直让孩子在孟母堂读书,不去一般的中小学了。顾瑞荣说,他和其他家长一样,认同这里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和以背诵为特色的内容是更科学的。在他们看来,坚持像现在这样办学就是孟母堂的出路。
    
还有些家长甚至表示,孟母堂的存在与是否具有办学资质无关,这只是他们自发组成教育孩子的一个团体,况且他们的教授内容已超出9年制义务教育的范围。


    
专家说法
    “
当务之急是成为学校
     “
变成学校,才是出路。对于孟母堂的未来,上海交大教育学专家熊丙奇教授提出了他的意见。熊丙奇说,孟母堂的出现是部分家长对现今学校教育不满的产物,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不能成为人才,之前也曾有个别家长接孩子回家自己教的个案,而有更多家长参与的孟母堂是在提醒社会各界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熊丙奇表示,孟母堂在教学上内容和形式上的探索本身是值得鼓励的,有特色是好事。但是,这种特色不应该和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否则这种特色不能维持长久。
     “
现在家长们的热情非常高,可是万一出现变化后果很严重。熊丙奇指出,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必须正视孟母堂办学的风险,家长不要盲目迎合教育体制外的东西。
    
在熊丙奇看来,孟母堂的当务之急是成为一所有资质的民办学校,同时尽量保留现有的教育特色,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受益。

    “
转制成短训班或学前班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的态度更为坚决,他认为,“‘孟母堂应当立即停止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学。他说,孟母堂现在的运作是严重违规的,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本人不想念都不可以,即便是家长也不能阻拦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否则违规的家长也要被追究责任。
    
胡守钧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应有孟母堂这样的民间力量介入,因为义务教育本身不应成为市场行为,更不允许赢利。孟母堂如果想存在下去,它的出路就是立即转制成为短训班或者学前班,以现有特色招收学生。

  • 上一篇: 7.15解放日报 未达国家办学标准未经登记和审批 私塾"孟母堂"办学违法
  • 下一篇: 7.11东方早报 教育部门称 上海全日制私塾属违规办学要处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